海南黄花梨小料叫价上万 图

戴先生收藏的黄花梨小料。人民网记者 宁远 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戴先生收藏的黄花梨小料。
戴先生在摆弄自己收藏的黄花梨小料。人民网记者 宁远 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戴先生在摆弄自己收藏的黄花梨小料。人民网记者 宁远 摄

普通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全部收入,竟抵不上一块黄花梨小板片、一根小木棍!”海南省海口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戴翰元先生是一个黄花梨小件收藏爱好者,日前他到海口市东湖古玩市场上转悠,想买些小料做个插屏,不料一问价格,不禁吓了一跳。

小料叫价上万元

“一块稍能入眼的小板片或一根小木棍,动辄数千元。一截直径7厘米、长18厘米、仅能做一副插屏底座的小圆料,竟索价8000元,且不能还价;一根约4市斤重的老八仙桌腿要一万多元,约4千多一斤。我嫌贵,可卖家说:再不下手,下周你就见不着了。”戴先生说,他在与藏友聚会时说起此事,不想大家也有类似遭遇。

他对记者说,自去年五月份以来,整个红木市场处于调整态势,唯有海南黄花梨原料,由于资源枯竭,价格一路逆市上扬。既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能买得到想要的木料。如今的海口东湖市场,即便是这些少得可怜的黄花梨小料,也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海南黄花梨,大部分是越南料或白酸枝。再加上如此昂贵的价格,毫无疑问,在海口,海南黄花梨小料的地摊时代已然结束。难怪有收藏家断言,今后人们购买、收藏黄花梨,恐怕要到古玩店和拍卖市场去了。

为何如此昂贵?

那么,海南黄花梨的价格为何如此高昂而坚挺呢?黄花梨真的那么值钱吗?是不是商家在炒作呢?

戴先生说,任何一种器物,能够进入历史和时代的视线,并成为深受世人喜爱和追捧的收藏品,必有其深层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而决非偶然或随随便便就能成就其地位的。

且不说明清两代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大批文人墨客对黄花梨的著述和赞誉,即便是苏东坡所在的北宋,那时海南生产力低下,大米奇缺,苏东坡和饥民们常在澄迈驿站码头,翘首远盼琼州海峡过来的米船。而当时的文献已分明记载:用一截黄花梨木头,即可换走一担大米。

戴先生回忆说,上世纪1970到1990年代,他的家人在海南省医药公司工作,黄花梨当时单位收购价是每市斤1角5分到2角。看似便宜之极,但当时的工资只有几十元呀。相比之下,也不便宜。而新中国成立后,木头按斤论价,就全世界而言,恐唯独海南黄花梨。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 “炒作”一说,如果硬要说海南黄花梨是炒作,那只能说,文革时期,就已经有人在炒作黄花梨了,可能吗?

那么,如何看待价格高高在上的黄花梨呢?笔者认为,黄花梨在当代,之所以高高在上,俯视群伦,这是其历史价值在当代的回归。出类拨翠的品质,受人景仰的尊贵前身,一举征服东西方世界的魅力,成就了海南黄花梨在当代的至尊地位。

责任编辑: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