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怀表拍卖价格不断走高

百达翡丽怀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达翡丽怀表

中经收藏导语:民国时期,男子穿长袍马褂,时兴在左侧小口袋内装挂金壳怀表,表链系于衣扣之上。佩戴一块怀表,在一些场合小心地拿在手里,“啪”地一响,表盖打开,露出白表盘、黑表针,神态整个就是一个傲慢的绅士。近几年,古董怀表收藏热悄然兴起,随着一场又一场拍卖会上的“一锤定音” ,古董怀表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成交天价” ,如今,古董怀表已经跻身“拍场新贵”之列,成为最受关注的新收藏品类。

中西合璧话怀表 非富即贵显风度

自从16世纪末期,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引进了首台时钟到中国,这些珍宝在往后三百年里都俘获了历代皇帝。他们不仅迷上了时钟敲响报时作用,也深受其镶满贵重宝石、钻石和珍珠、奢华瑰丽的装饰手法,以及演绎出音乐、钟声和自动机械装置等功能所吸引。当钟表日渐成为价值连城的商品和身份象征时,怀表在中国市场也随之迅速扩大,从统治阶层扩展到权贵阶级,成了他们爱不释手的时尚玩物。1757年后,为了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来自英国、法国和瑞士的金匠、珐琅匠和技术人员,结合各自技术和艺术才能,专门为中国消费者打造了各式各样钟表。

怀表于男人的地位就像旗袍于女人一样,一件旗袍可以让女人瞬间成为娴静的淑女,一块怀表也可以让男人刹那间展现出绅士的风度。17世纪就诞生了怀表。一直到1910年前后,才开始出现腕表。所以,怀表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最精湛的工艺,佩戴者都是皇室贵族和非富即贵之人,所以人们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印象:怀表是给绅士佩戴的。在那个年代,怀表还有一个特有的功能,那就是表达爱情、传递祝福,当时贵族们喜欢用怀表作为定情信物,情人之间借怀表表达思念之情。

怀表价值三要素 艺术魅力计时器

怀表在几百年的发展中,不但记录了钟表历史上的许多发明与创新,而且在外观装饰上也体现出不同艺术时期的风格,怀表除了是一种实用品之外,还是一种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怀表的收藏价值取决于三个要素:其一是材质。怀表在当时既是计时工具,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当时能够找得到的名贵材质几乎都被用到了怀表的制作上,包括南非钻石、蓝宝石、红宝石、黄金、白银、珍珠、珐琅彩绘等等,这些名贵材质无疑增加了怀表的身价和保值能力。其二是功能,普通的怀表只有计时功能,但是一流的怀表能有好几种复杂功能,比如万年历、自鸣报时、码表等,如果有这些功能的一种,已经高出普通怀表,如果能将这些复杂功能集于一身,收藏价值就更要翻上几番。其三是佩戴者,如果有皇室佩戴过或者某位名人佩戴过的“光辉历史”,怀表的收藏价值也将升值。

收藏古董怀表宁愿收一块好的,也强过收几块普通的。像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品牌的钟表历来被认为是顶级制表传统的象征,从1839年在瑞士日内瓦建厂以来,它制作的产品都称得上是钟表中的艺术品。还有“天仪飞轮”怀表,也叫做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极高水平,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

怀表收藏正当时 市场价格正走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股收藏古董表的风潮在美国、瑞士、日本、香港等地涌起。这股怀旧潮使得古董怀表的价值得到重估。罕见的、品相好的精美古董怀表成为了一种高级收藏品。从珐琅大八件表、银壳大八件怀表,到有纹银表,还有自鸣、三问等。都值得收藏。而珐琅表始终受到欢迎:百花图(俗称“万花不落地”)、打猎图、人像图以及各种神话历史故事,都可以系列收藏。

近年来的拍卖市场,古董怀表频频亮相。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怀表收藏者的人数远少于手表收藏者,但由于古董怀表的存世量稀少,拍卖价格往往高于手表的起拍价格。一只银壳的百花图怀表,大约8年前才5万,现在已经15万。而一只1830年-1850年间的清朝二问怀表,拍出了13万瑞士法郎的高价。近年来在香港拍卖市场成交的乾隆时期宫廷怀表,成交价一般不低于几十万元港币。怀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机械技术方面,以及其机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渊源。直到如今,许多手表工艺都是秘而不宣的商业机密,增加了收藏魅力。

责任编辑:W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