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大堰镇董家村古建筑群保护路在何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篪房阊门一角

我们的古村落现在进入一个消亡的加速期。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它,它们就在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冯骥才

昔日的辉煌

9月中下旬,越过层层叠叠的青山绿涧,记者数次走进奉化城区西南45公里群山深处的大堰镇董家村。

董家村有一个晚清年代修建的古建筑群,因为历史和地域等原因,这片规模惊人的古建筑群得以避开战火和人为的破坏,保存较为完整,成为浙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沿着清澈的董李溪两岸,这个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依溪而建,错落有致。13个阊门、16个家苑、近200间正偏房间和1个祠堂由造型古朴的石桥、拼成精美图案的鹅卵石路十分巧妙地贯穿起来,自然而妥帖。行走在高墙、小弄之间,记者能感受到古老建筑的威严、大气和内敛,仿佛在不经意间向人们宣示着董家昔日的荣耀与辉煌。

根据浙江省古建筑村落调查结果,董家村董姓人最早在距今591年的明永乐年间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董氏宗祠建于清嘉庆丁丑年,至今已有274年历史,如今悬挂在大堂的“都阃府”匾额,就是当年建祠时的真品。据说在文革期间,是农民把它藏在柴房里,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在宗祠大门的雀替上,装饰着镏金的人物和花卉木雕,细腻生动,有相当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董家村的古建筑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创造。与其他古建筑相似,这些房子联排建设,又以砖木结构为主,所以防火成为房屋设计者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里,设计师巧妙地在院与院之间,用一个石拱门隔开。石拱门里隐藏着由一层木门和一层石砖门组成的双层门,下面安着铁轮,一旦失火,只要轻轻一拉,就形成了防火墙,与高大的马头墙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阻断火势蔓延。

董家古村在建筑构造上,还有一个奇特之处:所有房子没有落地的梁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分散到两侧的山墙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今,像这样做工精美、保存完好的木花窗已经越来越少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村口的这块“父子登科”牌匾,纪念历史上的一对举人父子

现实的尴尬

从大堰镇提供的目前董家村基本情况统计数据上看,董家村户口登记数为353户,人口1013人,但实际在村居住的只有270户计300余人,且平均年龄接近70岁。

去年,董家村村民人均收入5522元。与此同时,该村去年集体收入仅靠村内惟一一家开办了40年的灯头厂上缴的房租,一年才6.5万元。

今年初,黄道阊门里最后一位老人搬走后,这座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大宅子变成了一座空宅。目前,全村有两个阊门空无一人,另有四五个阊门每处只剩二三人居住。有道是“人在房在,人去房倒。”目前,近200间老房子的完好率在75%左右,空置率和破损率还在逐年上升。由于古建筑构造的特殊性,房与房之间紧紧相联,如果其中一间房子破损严重,就会蔓延到整个阊门。

这几年,村里为这片古建筑也操了不少的心。一些倒塌的房子请人修缮如旧,130多个消防栓遍布全村,农民家里的电线定期检查、更新。但因为村级经济薄弱,能勉强保住老祖宗传下的这份遗产,已经让村里透不过气来。

“我们现在正站在保护与发展的十字路口。董家村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有这么一个引以为傲的古建筑群,但村里缺乏起码的维护能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房子渐渐破落下去,想想实在心痛。”村党支部书记董伟法有些无奈。

偷盗的黑手

这次进村调查,尽管身边有镇上领导陪同,但刚开始仍能遇到不少村民冷漠乃至敌视的目光。后来才知道,这几年,随着古村开始在媒体上曝光,老房子里精美的木雕、花窗,窗台下漂亮的花板乃至廊柱间硕大的牛腿,招来一批批文物小偷。有时新闻刚一发布,第二天村里就有文物不翼而飞。

现在,有三条公路穿村而过,那些文物小偷往往开着汽车,伺机作案。村里多为老人,即使遇到偷盗情况,也最多喊上几声,根本别想抓住对方。村里也曾想成立护村队、安装监控设施,但因为经费的缺乏,此事只能一拖再拖。

上六房阊门是目前居住人数最多的老房子,董建华就住在那里。他们家原先摆放着一张祖传的三层千工床,曾得到不少游客的赞叹,后来被一些文物贩子盯上后,为了安全起见,董建华干脆把床拆了,另找了个地方封存起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董氏宗祠大门上的镏金木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董氏宗祠大门

路在何方?

经济发展给董家村提供了机遇,也给古老的村落带来了考验。如何彻底扭转古村落在保护上“被动挨打”的局面?如何统一村民思想,全面提高村民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古迹保护如何与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协调共进,如何避免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

每天思考这些问题的人,除了董伟法,还有奉化市文保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他们同样心急如焚地关注着这片古建筑,但受掣于经费、技术、人手等原因,许多事情也是爱莫能助。

“董家村古建筑群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为研究近代建筑史、民俗史、文化史提供了难得的样本。”几次到该村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我市知名文保人士杨古城先生建议,要尽快对该村的古建筑群进行一次排查摸底,制订中长期保护规划。当地政府应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投入必要的保护资金,让古村走上一条保护与发展并举之路。

最近,笔者从大堰镇得到不少好消息,董家村已被列入宁波市“美丽乡村”建设名录之中,今年就有300万元资金到位;而离该村西南7.8公里处的奉化第二高峰———海拔945米的大公岙第一尖已成为宁波市体育局登山基地,并准备推出滑雪、滑草旅游项目;村东北方10公里处的石井龙潭景点也已经开放迎客。

对董家村古建筑今后的保护与发展方向,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主任刘超英教授认为,目前古村保护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原生态保护。就是不改变原来的建筑风貌和生存环境,原汁原味地保留原有的建筑整体,包括环境、区位、邻里、院落、单体、构件等;二是集中开发保护。这种保护形式只适合已经基本遭到损毁的建筑;三是移建保护。对孤立的单体或在原有的环境中无法得到切实保护的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整体移建;四是仿建。新建筑完全采用仿古的形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的形式。

从董家村的现状来看,还是适合原生态保护,原因是古村落建筑尚属完整,其总体格局和古建构造基本还在,虽有局部破坏,但还在可以修复的范围中。当前的要点是必须制止进一步的破坏,限制民居居民擅自对外立面进行改造,修复主要街巷外立面中已经破坏的部分,如把铝合金窗修复为石窗,但一定要修旧如旧,使游客感受到董家村依然古朴自然,这样也才会对游客有吸引力,老祖宗留下的古村落才能造福于当代村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道阊门高大的马头墙,但里面已经是空无一人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董伟法带记者看被水泥覆盖的那条鹅卵石路


一条小路的余痛

在篪房阊门前,原先有一条长着浅浅苔藓的鹅卵石小路。25年前,村子大路浇水泥路,有些村民提出把这条路也铺上水泥,走路方便不说,还能省去每隔几年修补石子路的人工,最后村里“听从”了这个民意。若干年后,古迹保护的理念开始被村民所接受,这条灰白色的水泥路,就成了后来几任村级领导班子抹不去的一个心病。

每次走过这条路,就有一种对不起老祖宗的感觉。我知道当时这个决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在看来,是花钱做了一个傻事、一件错事,不符合现在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这个村子在发展路上付出的一笔学费。”村党支部书记董伟法已经几次召集村里的能人,商讨恢复小路原貌的办法。

一个饭店老板的期待

50岁的张华娟是目前村里惟一一家对外营业的饭店董家农家饭店的老板。

小饭店不大,紧挨在马路边,开了倒有10个年头。店里陈设干净,山里的四季特产、放养的山鸡、祖传的卤水豆腐、自留地里收来的蔬菜,配上自酿的土烧酒,随意一凑就是一桌充满山野风味的美宴。喜欢吃面的朋友,可以品尝一下荷包蛋肉丝米面:蛋是山鸡蛋,肉丝是选上好的家猪里脊肉。

近年来,饭店的生意慢慢好了一点。今年“五一”长假的一个中午,店里接待了一个40多人的旅游团队,一下进账了1000多元钱。

什么时候,我这个小饭店每天能赚这么多钱就好了。”说这话的时候,张华娟的目光充满着期待。

责任编辑:lambert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