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历史悠久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下面我们就看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人们把饰在头上之服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冠是方代贵族戴的帽子,汉代时的种类就达十几种之多。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冕是古代帝王专用的冠,常在最庄严的场合下使用。继续皇位者,才能加冕。弁是在一般性场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弁两种,前者为文冠,后者为武冠。帻是包发之巾,又称幅巾或巾帻,或称帕头、头或头。帻开始时在庶民中流行,自汉元帝始,贵族也用帻束发。南北朝时,泛起了将布裁成4个角戴在头上的幞头,经隋唐宋几代,幞头不断改变样式,成为主要的冠帽。

明代,官吏戴乌纱帽。清代,官吏则戴圆锥形的礼帽。中国的靴鞋历史也极为悠久。夏商时代,泛起了用草编织的草和以动物皮制成的即拖鞋。周代,人们用麻、葛编织鞋子,称为屦,即麻鞋。年龄时代,泛起屐等各式鞋子。丝织品缝制的鞋子也开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古时,把单底的鞋叫“履”,复底的鞋称“舄”。秦汉开始,木屐在社会上开始流行。南北朝时,南方仕宦仍穿丝履,北方人则足蹬短靴。此后,皮靴丝履就成为古人穿用的主要靴鞋种类。到三国时,袜子才由自夏代沿袭而来的三角形变成丝线编织成的脚型,与现在的袜型相似。

衣裳是服饰的主体部门,中国古代称为体衣。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连,历代演化,交替使用。古代上衣称为襦,有是非之分,有单夹之别。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为贵,多为贵族穿用。贫贱者所穿为褐,多用野兽皮毛或粗麻制成,故多称贫贱者为“褐夫”。古代的下衣有裳、绔、几种。裳为裙,绔为裤,只有两个裤筒,类似套裤,因常用细绢织成,故称“纨绔”,富家后辈多穿纨绔,才有“纨绔后辈”之名。是有裆的裤,又叫穷裤。

年龄战国之际,产生了上下连在一起的衣裳,当时称为“深衣”,以后逐渐演化成袍。唐宋时的袍服,元代的质孙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马褂与旗袍,都与其有承继关系。中国历史上服装的沿革,多在宽袍大袖、长裙丝履和短衣缚裤、窄裙革靴两方面不断摇晃。汉民族服装的特点主要为宽袍大袖,因为受到少数民族衣饰的影响,也时着短衣缚裤的胡服。清代的长袍、马褂、旗袍是对衣饰艺术的一大发展。女装旗袍初期较为宽大,以后腰身渐趋紧窄,更加凸起女性的身材美,终于成为代表中国女性优雅风范的服装样式。

首饰,主要指头部装饰品和手、项、臂上的饰物,主要包括簪、钗、步摇、梳子、头花、耳饰、项饰、臂饰、指饰等。簪即笄,是固定发髻的单股长针。古代男女都用笄,开始多为竹制,后来渐用骨、象牙、铜、金、银等制作,工艺日益精巧,图案精美异常。钗为固定发髻的双股长针,钗头制成各种外形,雕龙镂凤,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为华贵。步摇亦称珠滴,是饰有金玉花兽,并缀有五彩垂珠的簪钗,行步时随人摇动,故有此名。佩饰是专用于佩戴在身上的各种饰物,有佩玉、佩带、佩绶、香袋、鱼袋、佩刀等不同种类。佩玉,是古人的一种习俗。古人佩玉,在于祈求吉利,既单佩又多种玉合佩或杂佩。佩玉大多佩于腰间。佩带一般是由丝、葛、兽皮制成并绣花的多彩带子,佩于腰间。宋明时官人上朝时要束金线圈结而成的琉璃装饰带或玉器装饰的红束带。古代女子出嫁时还系上称为“缨”的彩色带,以示人有所属。佩剑习俗在中国历代流行。秦汉时文武庶民皆佩剑,此风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到宋、明时,男子佩剑之习俗犹存。

上古时代,小孩头发多成小丫角,称为总角。男于20岁行加冠礼后,要把头发盘成发髦,叫结发,这成为汉族人历代的基本发式。到清代,里人不论满汉,一律剃去额发,脑后拖一长辫。

中国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古代成年妇女的发型基本上可分两类:一为辫发型,分单辫、双辫。自年龄战国到秦汉时期,女子多梳双辫。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单辫。此发型多为社会中下层末婚女子所采用。二为高髻型,有两种梳扎方法,一是假发髻,是先将他人之发或马尾等制成所需样式,用时戴于头上,一般为富人所用。二是用丝带束发,编成各种外形,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单环髻、双环髻等。

古代女子面部化妆很有特色,年龄战国时有桃花面,逐渐演化成红妆。汉代始创花钿妆。唐代,花钿、额黄妆、时世妆部盛行良久。在画眉技巧上,古代妇女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汉代产生了远山眉、新妆愁眉、八字眉等。三国时创蛾眉、青黛眉。唐代,又泛起了鸳鸯眉。

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光鲜的特征,显示了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服饰是人类的特殊创造,也是人所以有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起先是为了最初的羞耻心和安全,后来发展为一种美化自身的要求,衣饰的泛起是对人类文化糊口的一个重大贡献。中国古代的衣饰,自有其独特的一面,历史也较悠久,各个朝代的服饰又大不相同,而象北朝,元朝,清朝等为少数民族所统治的时期衣饰又大异于其他汉族统治的朝代,最少在年龄初期,中原地区的服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责任编辑:吴玲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