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成为家庭“硬通货”

经常只身赴海外淘宝的藏家胡义成认为,随着财富的积累,以后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会更多,门类也会更加细分,他认为,人们的艺术消费不光是移情,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体验,从收藏和投资中获取乐趣,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当然,玩这些也是需要资本的,光有爱好玩不起。”

和老唱片一样曾在上世纪初成为“新鲜玩意”的老照片,也因为承载了时代的情结而被收藏市场所关注。不过,一张照片能值多少钱?国际上有Edward Steichen 的《池塘月影》(292.8万美元)和Andreas Gursky的《99美分II》(334.456万美元)、《莱茵河II》(430万美元)等一系列天价,国内则有民国影星中周璇最完整影像记录的“周璇:影像中的人生(1957张)”专题以218.5 万元成交,刷新了中国影像拍卖市场的成交纪录。某拍卖公司影像部经理李欣反复强调,通过6年左右的市场培育,影像作品已经从其他艺术品种的从属地位,成功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品种,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关注。

中国老照片网创办人仝冰雪曾表示,在西方的拍卖会上,同时代、同样题材、同样品相的照片,中国题材一般是欧美照片的10倍价格,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摄影技术普及较晚,早期照片拍摄少、存世量少。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影像是中国最有条件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艺术品收藏品种。

李欣表示,投资收藏影像的人专业性较强,还需要把追求短期的回报放在次要的位置。

“现在的收藏市场,更多是一种投资的市场,只有当大部分参与者将其作为生活方式,市场就是成熟稳定的。这部分人可被定义为‘终极消费者’,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向往稳定而持久的生活情趣,才会持续收藏并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他们大量购买非顶级的艺术品,而我们可以不断给他们增加各种门类。”业内人士甘学军(微博)认为,市场是大多数人能参与的文化场所,而不仅是高端买家纵横驰骋的专属赛场。“收藏爱好者不应只盯着乾隆官窑或齐白石书画,要把艺术品市场更多融入大众的生活中。”

某公司艺术总监王野夫认为,艺术融入生活是大势所趋,也是拍卖机构今后的努力方向,“成功人士的居住空间光靠植物装饰已经不够了,需要来点‘硬通货’。而油画、雕塑就是‘硬件’。你在家天天看一幅好作品,超过5年,这件艺术品就成为你的家庭成员之一。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一件好的艺术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就会成为一种传承。”

责任编辑:吴玲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