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

从本世纪初到2010年,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从2011年到2015年,推动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从2015年开始,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由大到强的逐步转变。这是内蒙古文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如何实现目标?自治区主管部门提出,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九个一批”工程描绘出文化改革发展的路线图。

从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部署以来,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自觉承担起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和民族文化强区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以实施“九个一批”工程为抓手,推动全区文化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

精品打造培育草原文化品牌

培育一批文化品牌。连续9届的“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推出了一大批文化精品,形成节庆活动知名品牌。同时,乌兰牧骑、草原书屋、群众合唱节、蔚蓝的故乡、五彩呼伦贝尔、昭君文化节等一大批民族文化品牌相继打响,不断提升着民族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学创作索伦嘎奖、艺术创作萨日纳奖等奖项引领下,内蒙古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实施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等工程,一大批代表草原风格的文艺精品问世。内蒙古连续组织了11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共有751部作品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56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自治区推出的各项旨在推动影视、舞台剧等发展的相关政策,催生1500多个各艺术门类剧节目。其中,60多个作品在国内外一些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得了100多个奖项。

今年9月8日,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携34首曲目在乌兰恰特举行全国巡演首演,合唱团由此迈出商业演出重要一步。

近年来,自治区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民营资本也不断投资文化产业,各级各类文艺院团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创作的一大批优秀剧目在国际国内赢得广泛赞誉。青年无伴奏合唱团、内蒙古杂技团、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等演出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把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带到了世界各地。

人才培养积蓄文化发展力量

一项事业的发展,一项改革的成功,最终要靠人才来完成。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是“九个一批”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长期以来,自治区采取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及业务合作、举办业务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出一批全国各类文艺大奖获得者。晋剧演员渠建红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著名演员娜仁花在第14届华表奖上获得优秀女演员奖,又在第28届金鸡奖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赵林平、麦丽丝荣获第3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作曲家斯琴朝克图入选2011年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PTS乐队获得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金奖,填补了内蒙古在这一艺术门类上的空白。斯琴高娃、德德玛、拉苏荣、腾格尔、康洪雷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享誉区内外。

今年9月17日,内蒙古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班第三期即戏剧影视创作研究班开班,50名来自全区各地的学员获得了深造的机会。这也是自治区推动民族戏剧影视创作、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的又一举措。

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发展根脉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延续的根脉。因此,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成为“九个一批”中令人瞩目的一项工作。随着文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6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元上都遗址提名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了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实现了内蒙古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近年来,内蒙古还开展了全区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摸清了5大类、19个大项目、134427个具体项目的文化资源家底。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和出版蒙古文《中华大藏经》等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项目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现在,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各级项目名录的共有1412个,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拥有3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78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80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内蒙古还命名了一批文化名城名乡。67个民族地方特色鲜明的全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的15个已被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一批国有或民间的非遗博物馆和展示中心的建立,及时抢救和保护了流散在民间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此类博物馆、民俗馆、传习所或展示中心约有100家左右。

文化发展不断满足百姓需求

文化改革,文化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

“十一五”时期,内蒙古建成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中心和基层点6896个,建成国家级标准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776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4%和96.2%,建成9480家草原(农家)书屋,覆盖85%以上的行政村。全区108家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免费开放,478支电影放映队年均放映电影16万场。

近年来,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国际会展中心、体育馆等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里程碑。各盟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重要公共文化设施,也扎实地推进了文化惠民工程。

在建设一批文化设施的同时,内蒙古还建设了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2004年,内蒙古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将草原文化放眼于中华文化体系,使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源流的立论得到确立。提出的“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广泛认同。设立的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等7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举办了一系列理论研讨活动,有力促进了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增强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繁荣为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十一五”期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提升。

今年8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下发,50条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为加快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实现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的跨越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强大支持。

今年9月4日,内蒙古文化产业商会成立,首批会员和会员单位包括20位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和260家企业,为自治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力量……

10年的发展、探索和苦心经营,内蒙古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5大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引领自治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编制了自治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形成了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文博、演艺、媒体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制不断推进,活力逐渐显现。

“九个一批”工程的扎实推进,有力推进了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推动内蒙古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责任编辑:倪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