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逛老字号边听老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走进西城区大栅栏商业街,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的门脸,描金的匾额、垂花的门头,看得人眼花缭乱。熙熙攘攘的游人穿梭在一家家老店之间,欣赏着老物件,听着伙计讲店里的故事,顺手买一两件“稀罕物”,拿回家当宝。离此不远,是同样闻名遐迩的大栅栏西街和琉璃厂文化街。

在这一片儿散发着浓郁老北京气息的区域里,几十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字号生意兴隆。外地游客在这里认识了老北京,老北京们在这里买自己中意的玩意儿,寻找着百年前的记忆。

为了促进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大栅栏琉璃厂地区的品牌知名度,西城区委宣传部与北京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推出“大栅栏琉璃厂老字号体验日系列活动”。整个活动计划推出36项分项活动,每周安排一次。记者昨天重游当年的小胡同,听着一段段老店内曾发生的老故事,真的感觉气韵悠长,耐人寻味……

谦祥益

密码柜里锁着镇店宝 谦祥益里认绸缎

走进大栅栏珠宝市街,路西的一座白色建筑格外显眼,方方正正的老门头上挂着“谦祥益绸缎庄”的字号,有点儿掉了皮的白墙显示着这家老店的沧桑。走进店门,各式各样的服装挂满了店面,但不管是什么式样,质地只有一种——绸缎。绸缎庄二层还有个小展示厅,厅里展示的云锦、壮锦、杭州等的丝绸,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绸缎技艺。一部由丝绸织成的《孙子兵法》价值更高达十多万元人民币。

店里人不是很多。别看游客出手的不多,但北京的老顾客却是常来常往。一问才知道,这里是百年老店,曾是全国丝绸制品最全的店面,这里更是喜爱戏曲的票友必去的购物场所。

在店后,顺着简易的铁板楼梯爬上二层,记者见到了门店的党支部书记靳宝柱。“我这里藏着件镇店之宝——南京云锦宫制的九龙图,这东西全国只有三件,除了我这儿的一件,另外两件一件在南京的云锦研究所,一件据说是被某个大单位收藏了。这三件东西,是一位老师傅制作的,每件做下来都要两年多时间。”说着,靳宝柱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查了下密码,打开柜子,取出了宝物。刚刚打开两尺多,金光灿灿、一条条形态各异的金龙就“跳”进了记者的眼帘。“真是个宝贝!”记者不禁赞叹。

收起宝物,靳宝柱讲起了谦祥益的老掌故。“我说的,你肯定没听说过,因为这些都是店里的老师傅们讲的,因为很多当年讲古的人都不在了。”靳宝柱停了下,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同是绸缎庄的瑞蚨祥以宫廷织造出名,垄断了清廷的采买。但谦祥益也有自己的活法,因为在京的名伶只认谦祥益,常到店里喝茶、看料子、订戏服。当年店里有种绸缎叫大伟绸,是提花的,很讲究。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最喜欢这种缎子,每次来都做一件。荀老板有个艺名叫楚留香,因为他做大伟绸太多了,所以店里的伙计都把这种绸缎叫“留香皱”,时间长了,再也没有人叫大伟绸了。

同仁堂

像个制药博物馆

从煤市街往南走几百米就是大栅栏商业街,顺着大街往东走,大观楼、张一元……老字号一家挨着一家,墙贴着墙也不觉得拥挤。街中,有一间高大的字号格外显眼,这里就是同仁堂。

店里干净整洁,药香阵阵泛起,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药柜里的药也是五花八门。在店内还能看到早年间的铁砚船(制药工具)、原药以及银锅、银铲和铜人(复制品)。

走出药店西门,是一条两米多宽的窄巷子,巷子顶上透过的光线照在三个大橱窗里。老北京的胡同、同仁堂的制药工序、店内伙计卖药时热情的招待,全都用三维技术展示出来。

“这就是北京味、药味和人情味,也是同仁堂现在追求的目标之一。”贾文生经理说。

343年前,同仁堂的老辈人并没有落脚的地方,而是背着药箱走街串巷。后来因为制药精致讲究,被清宫选中,才在大栅栏开了店。老店就是现在的位置,原来面积不大,就是个药室(制药的作坊),后来才逐渐发展起来。

“要说同仁堂发展最快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贾文生经理说,“现在,这里不但卖药,还是个展示的窗口,再过一段时间,我们还要把上百种草药标本挂出来,便于顾客识别。另外,还增加了包药等体验。”

说到包药,可不同于包食品,一个店员仅包药就得学一年。可别小看了包药,讲究可不少。不能露药,包装纸不能破损,还要把同仁堂的字号露出来。而且,包好的药包从几米高扔到地上,不能摔散才算合格。

市民在荣宝斋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板水印

老舍茶馆

最拿手的是演出

穿过煤市街就是老舍茶馆。大红的门脸儿,门口戴着瓜皮小帽、身穿青布大褂的伙计看有顾客进门都会招呼一声:“爷,您来了”;看见有人出门,也会送上一句:“您走好”,全是老北京的礼儿。

挑起门帘,跨进大门,记者眼前一亮。青砖灰瓦,仿佛老北京的小胡同。上到二楼东边的茶苑,仿佛走进了老北京的四合院,正房、厢房、耳房、门房一应俱全;西侧艺苑的布局俨然像个王府,布置得富丽堂皇。三楼更是不一般,东侧的品珍楼是按照故宫里的建筑仿制的;西侧的茶馆,就是从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搬”出来的。

在茶苑的四合院里,杨亓玮经理边品普洱茶边说:“老舍茶馆才33岁,离老字号50岁以上的最低标准还差了17年。可老舍茶馆不但是西城区的老字号,还走向了全国。提起老字号,不会不提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虽叫茶馆,但却不是以茶为最,真正出名的拿手绝活儿,是老北京的综艺演出。没有老舍茶馆,就不会有相声、曲艺走上春晚,走上电视。

杨亓玮经理说,这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当年的曲艺都是一两个小时大段儿的演出,因为没观众能看完,所以老艺人们就尝试着在茶馆里改成几分钟的小段儿演。这一下不但救活了曲艺,还火了一大批人。走向春晚的很多曲艺演员最初都在老舍茶馆献过艺,很多春晚曲艺节目的源头也源于茶馆的表演。

源昇号

献礼白酒装进啤酒瓶

顺着大栅栏往东走到头儿,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叫粮食店街,街中,有一块大招牌特别显眼——红星二锅头发源地。

这就是源昇号,现在已是以展示为主的博物馆了,馆内分两层,一层有老酒窖、酒曲;二层有百年前铲酒糟的工具、当年的商标、公私合营时的档案、元代以来的各种酒具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红星酒厂的批示等。

在源昇号一层的展厅内,记者发现玻璃柜里有一排棕色的酒瓶。什么宝贝酒瓶要放在柜子里保存?讲解员说,这些酒瓶子,可是新中国成立时的献礼酒瓶。

1949年8月初,红星酒厂接到制作新中国献礼白酒的任务。两个月出白酒,时间太紧了。员工们加班加点赶制酒曲酿酒。等到“十一”前,酒制好了,可已经来不及设计商标和制作酒瓶了。厂里只好找来现成的棕色啤酒瓶,贴上了临时设计的商标。所以,当年的献礼白酒是棕色啤酒瓶装的。

现在,即使是红星酿酒总厂,也只剩下十几瓶当年的献礼白酒了,它们都保存在怀柔的基地,源昇号的酒都是复制品。

链接

老字号体验游持续到年底

北京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作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老字号企业高度聚集的区域,开展“大栅栏、琉璃厂老字号体验日系列活动”,将各企业分散的活动统筹进行展示和体验,让人们充分体验到老字号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传统老字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老字号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责任编辑:倪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