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的旗袍复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也叫大衫、长袍。行家把20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很快30年代便到达了它的顶峰状态,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由于上海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

源起源灭 缘灭缘起

旗袍是满族的服饰,随着时代变迁和人们情趣爱好的演变,旗袍也不断变化着。民国后期,其变化尤为明显,但仍可看到它沿袭的痕迹。如果说,几千年来,中国的服饰文化是难言的寂寞,那么旗袍的盛极一时,无疑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从压抑中爆发出的喜悦。因为正是它的出现,使中国服装的样式、色彩、做工,一扫过去服饰的沉闷与庸俗,却又毫无冶艳和媚俗之态。

被誉为“中国旗袍第一夫人”的宋美龄,一生有无数件旗袍,她的超大衣柜,便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旗袍储藏室。宋美龄本人承认她非常喜欢穿戴中国服饰,虽然接受国外教育,但她还是反对穿奇装异服的新潮女性,也反对穿长筒裤子。蒋介石对夫人钟爱旗袍这一嗜好很是支持,为她钦点了专职旗袍裁缝师张瑞香常伴左右,夜以继日地为她赶制新旗袍。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宋美龄留下的影像中无不身着旗袍。有媒体报道宋美龄1991年决定永久定居美国,乘坐的飞机中装有99箱私人衣物,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她毕生挚爱的旗袍。

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它的经典元素慢慢稳定下来。但后来,旗袍文化却遭遇了浩劫,瞬时沉寂了下来。自改革开放以来,被冷落30多年的旗袍文化又显得有些落伍,多被礼仪场合和酒店服务招待所用。而近几年,时装界才开始重新重视旗袍,风姿绰约的旗袍在时装周上频频亮相,也成为当下服装设计师寻找灵感的来源之一。

让旗袍走进每一个人心中

旗袍拥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新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流传。旗袍被当做国服和对外礼仪一种象征性符号的同时,它是否真正回归到中国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人们一直在探讨的什么才是中国的国服,李当岐认为,国服不是设计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是具有符号性和文化价值的。设计师加入到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行业中来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一件件事情中。这几年设计师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吴海燕、张志峰、郭培等很多设计师就是鲜活的范例,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也在不断组织设计师参加各类活动,像2008年奥运会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颁奖礼仪小姐礼服也是在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在当代,女性身穿旗袍只可算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型穿戴方式,而不是习惯型的。首先,旗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更多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一种时装记忆,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民国范儿”的女性演绎。其次,旗袍往往被包装成为“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向洋人兜售。《Vogue Italia》主编Franca Sozzani在访问上海后不无失望地说道:“如今我漫步上海街头却没看到有人在穿着它们,它们只出现在定制正装和晚装的商店橱窗里,或者纪念品商店里。”

旗袍作为流与变的组合,古典与现代的视觉载体,如何真正走向当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与感染力的中国女装,首先要寻找它的本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让在宴会中穿着的旗袍礼服进入寻常百姓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一定要创新,我们一直在强调让旗袍‘美在当代’。这就需要让旗袍看得见、摸得着、走得出。”

对于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很多人开始犹豫。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的一段话,似乎让我们找到了正解:“我们不得不承认旗袍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或多或少是疏远的,而这时重建这项浩大的传统文化工程,就需要树立新一代人的传统消费品位,培养他们对传统美的认识。我们无需雄心勃勃地想什么能称为中国的国服,中国人穿什么样的服装是正装。如果能让消费者从衣着方式和在人际交往中对传统文化存在潜在的意识,那么传统文化就活在了现代人们的心中。”

责任编辑:倪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