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服饰中的文化记忆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中华服饰大家庭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鱼皮为服饰在世界上众多的渔猎民族中并不多见,足以说明赫哲族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往往只要看他们的穿戴,就能辨别其民族。
在一些历史悠久、支系繁复的民族中,服饰更是区别不同支系的重要手段。
中华文明是多元的组合,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中华服饰大家庭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各少数民族具有分布广、生存环境不同、生活形态迥异、文化历史发展极不平衡等因素,少数民族的服饰呈现出款式多样、装饰繁复、工艺精巧、质料也十分丰富的特点。
赫哲族:大马哈鱼皮做衣裳
生活在我国东北的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以及西北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裕固族等,都以袍服为主,狩猎游牧民族的服装质料以兽皮居多,捕鱼为生的民族甚至以鱼皮为衣。
东北三江流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的赫哲族,主要以捕鱼为生,他们不仅食鱼肉,还将鱼皮制成服饰等用品,历史上曾被称作“鱼皮部”。赫哲人熟悉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他们能根据鱼皮不同的质地,制作不同季节、不同用途的服饰。虽然《柳边记略》卷三记载:“大发(马)哈鱼,其皮色淡黄若文锦,可为衣裳,为履,为袜,为线”,但在实际制作时,赫哲人使用的鱼皮还远远不止于此,他们也用较大块的怀头鱼皮做套裤、鞋绑;鲤鱼皮做靰鞡;鳇鱼皮做夏季衣服等等。赫哲族加工鱼皮有一套独特的技术,他们将鱼皮剥下晒干以后,重要的一环是要用木槌反复捶打、揉搓鱼皮,直到柔软如棉。绝妙的是鱼皮服连缝线也是用切成细丝的鱼皮制成的,结实牢固。由于鱼皮服具有轻便保暖、防水耐磨等特点,深受赫哲人的青睐,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是当地人的常服。以鱼皮为服饰在世界上众多的渔猎民族中并不多见,足以说明赫哲族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鄂伦春族:从头到脚狍子皮
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一带原始森林里的鄂伦春族主要以狩猎为生,他们在森林里来去自如,随处安家,各种野生动植物成了他们生活用品的重要来源。“食肉寝皮”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前他们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是用狍子皮做的;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成不同的衣着,男女老少都享用。他们还用狍子皮制作被褥和垫子,甚至用来搭盖遮风挡雨的小帐篷。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他们内穿皮袄、皮裤,外罩皮袍、皮套裤,还配皮手套、皮袜子、皮帽、皮靴等。狍皮帽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剥制而成,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为防止野外打猎时被同伴误伤,只在眼圈部位镶上黑皮,两个耳朵换成假的。这种狍皮服饰和用品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特好。
“土谷浑”:穿彩虹袖衫
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往往只要看他们的穿戴,就能辨别其民族。
大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还有一个“穿彩虹袖衫”的民族——土族。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土谷浑”。千百年来,世事变迁,他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他们仍然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土族妇女头戴毡帽,身穿高领斜襟长衫,下套百褶裙,内着长裤,中间系一条长约4米、两头绣有各种花纹的长腰带,脚上穿一双绣云纹的长统布靴。最有特色的是衣服的袖子,年轻妇女的袖子往往十分醒目,由红、黄、蓝、白、黑等五色布料拼成:红色代表太阳;蓝色象征天空;黑、褐色表示土地;黄色指代五谷……这些颜色合起来,就象征着美丽的彩虹。她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都融入了服饰之中。
贵州布依族妇女的服饰有一定的规则:缠头帕,着右衽短衣,穿百褶长裙或长裤,外系绣花围裙,有庄重、清秀之美。古朴清新的蜡染是布依族女服的装饰特点,而蜡染纹样又以几何形的螺旋纹为主,如果加上锯齿,则成了象征太阳、光芒等的纹饰。布依族蜡染结构规整,纹饰纤细,虚实相间,层次丰富,又称“栏杆服”。
苗族服饰:不同支系不一样
在一些历史悠久、支系繁复的民族中,服饰更是区别不同支系的重要手段。据民族调查资料显示,存留至今的苗族服饰不下一百多种,特别是女服,几乎隔村隔寨都不相同,可谓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从民族学角度看,苗族服饰是一种标记,它的功能相当于族徽,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依据。清代文学家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依服色把苗族分为“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五支。由于这五大支系的苗族形成的时间各不相同;同一个支系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久而久之又形成了众多小的支脉。
黔东南历史上曾是“黑苗”的生活区域,那里的服饰虽然有许多相同处,但仍能分出若干类型。丹寨传世女装以蓝靛布为料,大领对襟,袖肥衣短,花饰用拼、贴、挑、绣、染等工艺,精致典雅。特别是传统女装的衣领背后、衣袖等特定部位,均饰有螺旋形蜡染花纹,苗语称为“窝妥”。此种花纹图案的形制、大小、数目及排列位置等,据说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决不因人因地而改变,具有严格的规定性,说明是这支苗族的标志。
蝴蝶妈妈:蚩尤后代历史遗痕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它的历史以往只能通过汉族典籍中少而片面的描述以及苗族人民口口相传的“古歌”等内容来了解。近年来,随着对服饰文化的发掘和整理,人们逐渐认识到苗族服饰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内在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单独的服饰本身。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用自己的方式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千百年来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苗族艰难而又曲折的生存故事。
根据《苗族古歌》里的内容,对照现存的苗族图案,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苗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苗族把枫香树当作神,称蝴蝶为妈妈,相信始祖姜央是蝴蝶妈妈生的蛋,由鹡宇鸟孵化出来的始祖,这种理念在服饰和图案中俯拾皆是。
贵州苗族的织绣和蜡染图案中,有很多蝴蝶的形象,有的写实,有的抽象,有作主题图案的,有作辅助装饰的。蝴蝶作主题纹饰出现的时候,两旁多为凤鸟形象,还有龙、虎、虫、蛇等环绕,有时图案还出现一个小孩可爱的形象。黔西县苗族妇女特意在衣服的后摆两侧做出形似蝶翅的双层镶花饰片,十分别致,可以视为蝴蝶崇拜的遗存。黔桂交界处都柳江流域的“百鸟衣”,是祭祀祖先时的专用服饰,不但色彩斑斓,通体绣有多种图案,而且衣裙周身还缀满了白色羽毛。湘黔交界处的元水流域,苗族妇女至今仍喜用飞鸟和凤凰为刺绣的主要图案。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苗族也把龙视为神物。在《苗族古歌》中,牛和龙与苗族人的祖先姜央同为蝴蝶妈妈所生,同是苗族的动物祖先。因此,他们相信牛、龙可以相通,往往视两者为一物。苗族服饰中龙的形象非常多,有飞龙、双身龙、双头龙、蚕龙、鱼龙、蛇龙、蜈蚣龙、兽龙、花树龙、人首龙、牛首龙等等。黔东南清水江流域妇女、儿童的衣饰普遍以龙纹作主题纹饰,图案有近百种,生动、活泼,充满了乡野气息。
蚩尤是古史传说中“九黎”部落的首领,即苗族的先祖。《述异记》卷上曾提到“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牴人,人不能向”。传说他与黄帝交战,结果战败,为黄帝所俘,黄帝将他镇以木枷游街示众,然后处以极刑。为了纪念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祖宗,苗族人民还戴起了“蚩尤帽”(普定苗族已婚妇女头饰),而更多的则是在头上插“牛角”。他们先是把水牛犄角绑到男子的发髻上,以示男子像牛一样勇猛健壮,亦以此作为爱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以后随着男子社会地位的改变,出嫁的对象换成了妇女,又把戴牛角的习俗转移到了妇女头上。
另外,苗族服饰上还留有许多历史上战争的痕迹。在《中国苗族服饰》中,有一类“花溪式”的服装非常别致,它主要分布在贵州的花溪、修文、镇宁等县的部分地区。女装为前短后长的贯首衣,因其领口镶白边,领子向外翻露时,犹如一面旗子披于肩上而被称为“旗帜服”。相传古代有个多年征战后归来的儿子看到老母亲衣不蔽体的样子,非常难过,便摘下军旗给母亲披上,撕开雨伞让母亲当裙子,扯下轿簾为母亲围腰。于是,这种服饰代代相传,成了当地苗家姐妹的传统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是人类服饰文化的宝库,徜徉其中,犹如置身于艺术历史的海洋……款式多样、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展示了各民族的聪明才智,揭示出不同的习俗和信仰,为人们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服饰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