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历史”:昭觉彝族服饰在传承中发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昭觉县,有一座专门为彝族服饰设立的展览馆。馆内包含了从古代到现在,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彝族服饰。“镇馆之宝”超大百褶裙丹红扎尼,直径8.6米,高4.3米,裙摆最大周长为126米,可谓世界罕见。昭觉县委宣传部阿克鸠射向记者介绍说,制作这条裙子,共花费了100公斤膨其纱毛线,由999名彝族妇女将毛线搓成细绳,然后再将细绳织成布匹,前后经过10多道工序,耗时33天才完成。

阿克鸠射说,昭觉彝族服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流传至今的,就达几百种,每一件服饰都承载和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县城,有着20余年制衣经验的尔古阿西正在缝纫机前制作彝族服饰。在她的彝族服饰店里,挂满了款式各样的各色男女彝族服装,价格从200元一套到6000元一套不等。每年,这个服装店能为她带来4万元的收入。而在专门制作彝族服饰的昭觉县月光公司里,当地的多名年轻女孩,正在参加政府设立的培训班,学习彝族服饰的制作。

为了让彝族服饰得到传承和发展,昭觉县一方面通过生产性保护,让传统彝族服饰与市场接轨,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节庆、参加展会等,树立品牌。从2004年举办第一届彝族服饰文化节到现在,昭觉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彝族服饰文化节。此外,昭觉彝族服饰曾代表凉山州赴京参加过“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第六届国际白银年会”等多场文艺展演,向外界充分展示了昭觉厚重的彝族服饰文化和浓郁的彝族风情。

责任编辑:倪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