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节约高额文物维修费 古迹或可由个人认领

作为深圳的前身,深圳宝安区承载了深圳众多的文化印记。记者了解到,宝安区文物总量占全市的52%,是深圳最多文物的一个区。但记者走访发现,位于宝安区的古村落,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老房子被推倒建成商品楼,历史建筑遭受“建设性”破坏随处可见。

记者获悉,仅就宝安区每年就得投入几十万或上百万的维修经费,用以文物古迹的维修保护。就古建筑的“出路”问题,目前深圳正探索一条文物建筑“认领保护”的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

抢救一个古村就得5个亿

2005年,宝安区当时还有38处古村落,直至2007年,该区的文物仅剩下18处。这些现存的古村落多为清末民初建筑。古村落也曾被誉为“原生态的建筑文化博物馆”。目前,宝安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仅有浪心村、凤凰古村、观澜版画村。

深圳市宝安区文管办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护现有的古村落,宝安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光凤凰古村维护就需要5个亿。”他说,该古村落中的建筑目前已经成为了危楼,近年来,宝安区对古村落中问题比较大的部分,进行局部维修。

探文物“认领保护”模式

目前,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向社会公布的有478处。有两处是被定为省级保护单位,5处市级保护单位,25处区级保护单位。其文物保护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但尽管这样,文物古迹遭到破坏的程度依旧很大。

深圳宝安区目前正在探索一条文物建筑“认领保护”的道路,“把文物古迹给由私人承包,然后保护的工作由他们来维护”,但该模式是否可行?承包下来后,可否用于盈利?该负责人表示,模式能减轻政府维护古迹的压力,维护经费将由承包方出资承担,目前相关部门还在对文物古迹进行调研,具体细则还待调研后才得知,若该模式可行,将是一大创举。

如果深圳提出的文物古迹“认领保护”模式可行,深圳将如何保障古文物的完整性?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研究员莫纪宏表示,这需要政府强化市民的爱惜文物的意识,但在他看来,“这不成问题”,因为文物是有价值的,最终交到社会人士的手中之后,对于文物会遭到损坏的问题可不必过于担心。

责任编辑:倪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