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故居的台湾情缘(图)
陈衍故居的藏书楼 资料图片
最近,福建省最大的铜印落户于福州三坊七巷,成为游客们争相驻足观赏的奇观。这个铜印上刻有“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的诗句,曾经被人们广为传诵,而这名句的作者正是居住在三坊七巷的福州著名近代诗人陈衍(号石遗)。
顺着文儒坊的石板路,记者来到大光里北侧8号的省级涉台文物陈衍故居。一进门,只见园中参天的木棉树开得繁盛,绿荫下凉意阵阵。宅院占地面积虽不大,只有625平方米,但陈衍配以字画诗句为风景,处处体现诗人的风雅情怀。记者见到,整座宅院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除入门五间木构建筑的起居处所外,形成了“一园二楼一小池”的主要活动区域,院内有许多别出心裁的设计,“陋室”实则“不陋”。
据三坊七巷管委会文物研究部徐炎介绍,这座故居的整体布局均由陈衍本人设计。宅院分为四个区域,位于第二区的“匹园”颇负盛名,因为陈衍自嘲为鳏居匹夫。而在匹园的西北角为三楹双层楼阁,楼上的“花光阁”用以藏书。“花光”二字取自陈衍妻、晚清才女萧道管诗“挹彼花光,熏我暮色”。此阁落成时,陈衍撰联云:“移花种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 这副对联的书写者则是“末代帝师”陈宝琛,而郑孝胥则书写“花光阁”三字匾悬于阁上。
有人称陈衍故居为“福州首屈一指的诗楼”,其实一点也不为过。据说,在民国时期,由文人雅士组成的诗文团体“说诗社”经常集中于“花光阁”或“闻雨楼”中吟诗作对,向陈衍请教古典诗学,人数曾一度达三四十人,夜晚吟诗则在露台上增设几席,诗成上下传唱互抄,一片热闹。“秋社”就曾以陈衍卧室前的小池为题作诗结集。
陈衍因“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被奉为“同光体”闽派诗人的领军人物,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在民国时期,作为著名教育家和学者的陈衍,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讲学。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时,适逢鲁迅也在厦大,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陈石遗来,众皆往拜之,大诗人也!”国学大师钱基博十分欣赏陈衍,更让儿子钱钟书拜陈衍为师,学习做诗。陈衍的才能和名声可见一斑。
光绪十二年(1886年),陈衍前往台湾,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协助刘铭传招抚当地少数民族,开疆拓城,修筑铁路,发展经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衍在京会试时,时逢中日甲午战争后期,清廷派代表赴日马关求和,举国哗然。陈衍与林纾、卓芝南等在京举子毅然联名上书都察院,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领土。陈衍因此认识了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后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介绍到上海,在陈季同等人办的《求是》月刊当主笔,力主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唤醒国人,走强国富民之路。
福州文史研究会有关人士表示,作为闽派“同光体”代表诗人、经学家、史学家,陈衍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并对台湾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据台湾时期,台湾爱国流亡文学社团菽庄吟社,就将陈衍尊奉为精神领袖。该社以“抗日复台”为宗旨,接受“同光体”闽派有关“宗宋”、“以诗存史”、“以学为诗”等文学观念,自觉接受祖国文化的滋养。
陈衍回到家乡后,受到当时福建督军李厚基重托,于1916年开始编纂《福建通志》,其中也将台湾从明到清的历史加以详细编纂。据悉,这是省志中最为完备的一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虽五柳孤客早已逝去,但我们仍在陈衍故居前体会“陋室”的韵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