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古民居 建筑中蕴含的古朴情怀
韩家宅横屋廊柱
核心引读
或许是“得不到的是最好的”这种心理在作祟,看惯了今日建筑的直白,总是会向往古代建筑的绮丽。古代建筑之美,不仅在于工艺的精雕细刻之上,更多的是因为它们承载着可供品读的文化内涵。
建筑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而是受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受当时的各种社会条件影响下形成的产物。海南文昌,这一个国内著名的侨乡,就散落着众多具有代表意义的古建筑。在这些文昌古民居中,我们看到了民族民族工艺的传承,而感悟更多的,莫过于与镶嵌在建筑中的乡土情怀和邻里平等的思想体现。
宝芳 韩家宅
韩家宅位于文昌市宝芳乡富宅村,由当地华侨富商韩钦准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6年)所建。坐北向南的韩家宅院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基本沿用海南传统的单纵轴线多进式布局,四面有高大的院墙护卫。四进大宅院每进正屋三开间,前后设门,高大宽敞;北面辟有外廊,与东侧横屋的库房及卫生间相通,东横屋顶建方形凉亭二座,供主人休闲乘凉,同时也具有登高瞭望之用。西面7套横屋被辟为会客室、客厅及厨房。六边形廊柱选用名贵的坤甸木,虽然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仍然笔直挺立,用手轻轻叩击,木柱仍发出沉甸甸的声音,廊柱上部为二圈荷花头状,下部坐落在雕花石础上。据村民介绍,日本侵略者当时也曾盯住过这个大房子,可能是出于害怕被抗日力量作为据点,鬼子进村时曾想一把火烧掉,但是点火后,烧了好久才只烧掉了一扇木门,他们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最后也只能放弃不轨企图。除了用料坚固,韩家宅院门及窗花的雕刻,也保持了文昌民居注重细节装饰的传统,在客厅的门窗上,就用各种不同的字体镂空雕刻着“富贵”“祯祥”等图案,精工讲究,为气派的大宅院锦上添花。
穷家小子建起豪门大宅
据韩宅看管人也就是韩钦准先生的孙子韩志元介绍,其祖父在16岁那年,因家庭贫困而远渡泰国谋生,由于相貌英俊帅气,加上忠厚老实而又勤奋好学,被当地富商赵老板看中,并招为女婿。在岳父的扶持下,韩钦准在泰国兴办“元兴利火锯厂”,由此走上发家致富的坦途。韩钦准在事业有成之后,回乡购地6亩,为兄弟四人兴建这幢四进大宅院。据介绍,当年建房时所用的木料水泥,都是一船一船从南洋运回,再趁着涨潮时,通过富宅村旁边的白溪运抵工地。除了建房材料,韩钦准还专门从泰国请来设计师和一批木匠、画工,在房子的细部装饰处理上很下了一番功夫。由于雇工过多,当时还在村里的椰子园里搭起草寮煮饭做菜。
韩志元指着客厅墙壁上的彩绘画告诉记者,画上的内容,就是祖父当年在泰国的创业史。顺着韩志元的指引,记者观察了一遍韩宅的壁画,只见这些彩绘壁画完全迥异于传统民居的吉祥图案,而是以写实的彩绘手法,将主人当年在泰国兴办“元兴利火锯厂”的盛况展示在画中,不但火锯厂附近的地貌能一目了然,工厂生产情况都清晰描绘了出来:火锯厂建在了一条河的旁边,河的两岸长着许多树木,工厂的主厂房是一间坡屋顶式、木结构的开阔厂房,两边各立着一幢两层高的楼房,一幢是木质结构,另一幢是传统的骑楼式洋房。一块块泡过水的大木头运到厂房里,经过机器的加工,成片的木板被工人装上了船运出去,河上装运木材的火轮往来穿梭,象征着韩家的生意昌隆。在第一间横屋的外面,还描绘着主人在泰国的住处,一处临水的花园洋房,典型的南洋风格建筑。此外,其他屋子的壁画中还有富宅村附近的地貌及学校等一些设施的彩绘,堪称一卷家族史画。虽经近百年岁月,这些壁画的色彩仍然鲜艳,让人惊奇。
韩家宅的雕花窗
屋主平等观念的自然流露
由于兄弟四人常年在外经营,大宅院建好后基本没有在此居住,只有富商韩钦准的原配云夫人看管。韩家宅建成不久,抗战爆发,韩钦准匆匆离开家乡,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只留下这处占地一千三百多平方米的大户和那些色彩仍然鲜艳的壁画,让人感慨万千。解放海南岛时期,大宅院曾被解放军征用为部队医院;解放后,大宅院被政府收回,先后当作专用粮库和“农中学校”校址;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落实华侨政策,大宅院才归还韩家。随后,韩志元也从南京回到老家,当起了守护祖宅的角色。
虽然贵为村中首富,但韩钦准兴建韩家宅的时候,却处处体现出“平等”的思想观念。高门大户的韩家宅,四进正屋一样同高,四兄弟同居一院,门屋相通,诠释了中华传统的孝悌美德。除此之外,韩家宅还与其他村民的房屋相通,丝毫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让人感到了一种亲切。韩家宅所展现的这种观念,与其说是华侨固有的文化心理,不如说是“邻里和睦,平等无欺”这一中华优良传统在文昌民间长久积淀的自然体现。记者从韩家后人手上拿到的资料显示,屋主韩钦准不仅经商有成,同时也热心家乡教育事业。1936年,在建造韩家宅的同时,韩钦准就曾联合其他几位韩氏乡亲,共同筹划设计了水北学校的品字形教室,韩钦准心系教育、造福桑梓的事迹被后世广为称颂。韩志元还告诉记者,韩钦准曾立下家规,其子孙不论生在哪个国家,都要学习中文,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由中可见。
会文 十八行古村
在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全面展开,很多乡村老屋都被拆掉重建。旧貌换新颜之下,如果你在某个农村还看不到一栋两层楼房,一定觉得奇怪。但在文昌会文镇的十八行古村,你还真找不到一间“鹤立鸡群”的新式建筑。这并不是因为这里的村民太穷,作为华侨名村,村民们完全可以用“番客”的金钱建起豪华的楼房,但几百年来,这里的村民都不约而同地将房屋建成了多进式的平房院落,短的有两进,最长七进,一共由十八行多进式的院落,构成了十八行村别具一格的古民居建筑群,也因此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十八行村的古巷
古香古色古民居
走过树荫婆娑的乡间小道,来到村子的中间,这处空地上就是村中最古老且已经坍塌了的一行老屋,至今只留下一些残存遗迹。据介绍,这里是清朝时期曾在江西高安县任知县的林运鑫的故居,林运鑫在世时所用的上马台、金鱼花池、马槽、抱鼓石等石制古物现今仍在这里向人们述说着一段历史的沧桑。
漫步在十八行村里,只见长长的院落分布在长长的巷子两旁,一色的青砖瓦房,高度统一,规划整齐。屋檐下早已斑驳但仍可辨其形的壁画雕刻,处处都散发着古香古色的味道。村里的“九牧堂”是十八行村最古老的房子之一,而“九牧堂”的来历,据说是村里的林姓人家有一个叫林禄的远祖,其9个儿子都贵为州牧,所以“九牧堂”也就成为了其后裔所用的堂号。“九牧堂”目前保存依然完好,这是一座四进三院的“豪宅”,房子建在一个缓缓而上的小坡上,每个院子都有花厅、厢房,设计合理。随便走进十八行村的其中一行院落,从顶排的正屋的中门向下看,各家各户的正厅前后大门洞开,视线可以由顶端一直通透到底,门与门重重叠进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让人仿佛能穿越时光隧道,抚摸那些消逝的古宅历史。
淳朴古风今犹在
据十八行村的村民林阳介绍,十八行村始祖从福建迁来,已有600多年历史。260多年前,当初从福建迁移到这里的林姓先祖只建了一行老宅,后来子孙多了,房子住不下,就将周围的地分给子孙们,让他们自己建房居住。兄弟们不愿分开住得太远,便按照先祖的建房模式紧靠这一行院落依次建起新房,从明朝到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十八行格局。有些老宅后来也翻修过,但是不论是在南洋发了大财的成功商人,还是辛勤耕作的守村农民,都会遵从先辈的祖训,仅在原房基础上小修小补,并没有追求在格局上改变和外观上的洋气。
“这种建筑格局,寓意着兄弟同心邻里不欺。”林阳说,每行院子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对齐,宽度统一,以示同心;而“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表示邻里平等。
十八行村的村民,除了世代遵循祖宗“兄弟同心,邻里不欺”的遗训,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据村里老人介绍,从建村以来,十八行村就设有私塾,“九牧堂”曾被主人捐赠出来当作供林氏子弟读书识字的学堂。读书崇学的风气在这里十分浓厚,明清时代村里就走出多名贡生、举人和进士。据介绍,如果十八行村谁家不让孩子上学,其父母都会被同村的人所看低,不论是在封建的科举时代,还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这种风气始终保持如一。
经历了数百年时光,十八行村仍然保持了文昌民间浓郁的传统民居特色。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先祖留下的“平等、尚学”的遗训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在古香古色的建筑之外,又多添了一道传奇的人文风景。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