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船歌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花鱼水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墨鱼水饺

炎炎夏日,处处充满着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我们的味蕾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真正的美食,如今健康美食、美食文化和美食背后的故事最受追捧。烈日下,来船歌大酒店品尝来自海洋的美食,感受悠然自在的渔家风情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饺子不仅是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船歌争创“中国水饺第一品牌”

青岛船歌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2009年初创立于美丽的中国海滨城市青岛,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海鲜水饺经营的品牌餐饮企业。从创立之日起,船歌鱼水饺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饮食文化,为顾客提供健康、营养的中华美食。

鱼水饺作为沿海地区的传统美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渔家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个性化的时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这也与船歌鱼水饺走出国门,打造“中国水饺第一品牌”的品牌愿景相契合。

饺子,至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

饺子是我们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传统特色美食,至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是最能代表和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的代表性美食,象征着团圆 、喜庆。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中国人爱吃饺子,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一系列吃饺子的习俗,像除夕夜团圆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入伏吃饺子、冬至吃饺子……吃饺子的意义对中国人来说非同一般,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大多愿意在家人团圆 、朋友相聚时,心情好时一家人或三五朋友围在一起吃顿饺子,只有吃饺子才能迎合这种欢乐、喜庆的气氛,才能表达主人待客的热情。

饺子在民间各地品种繁多,口味因地方饮食习惯的差别而形成不同的风格。鱼饺子源于胶东半岛沿海一带,历史悠久,古时候,沿海的人们以捕鱼为生,渔家的生活饮食习惯以海鲜为主,包饺子自然也离不开海鲜的参与。鱼饺子采用新鲜的海鱼肉及其他各类海鲜为原料入馅制成,具有浓郁的渔家风味特色,皮薄馅大、味道鲜美,带有浓厚的海洋气息,是胶东渔家饮食文化的代表性美食。

船歌鱼水饺继承了胶东地区传统鱼水饺的精髓,采用最新鲜的食材和最简单的调味品 ,保留了食材原汁原味的鲜美,同时不断发展创新,在口感、营养搭配和视觉上赋予了鱼水饺更多的价值,使普通的家常鱼水饺转变成为精致渔家海鲜鱼水饺。

船歌鱼水饺一共有十种馅料常年包制,每一种水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接下来笔者会带您体验一番。

船歌鱼水饺盛宴

墨鱼水饺

当饺子上桌,热气腾腾的水饺摆在你面前,就是一场味蕾盛宴的开始。墨鱼汁调色的黑色饺子皮吸引着人的视线,弥漫在空气中饺子的味道让人迫切地想要先吃为快。

饱满的墨鱼水饺肉质细腻,口感滑嫩爽口、Q弹筋道,入口鲜美而不肥腻,轻轻咀嚼,墨鱼的鲜香在口中四溢,如同海风打开身体的每个感应细胞,海洋的气息不期而遇。水饺黑白相映,如同太极八卦图,黑白两极相互依存,独具中国特色。

用墨鱼汁制作的饺子皮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益肾补脾,滋阴养血,亦具有抗癌作用!特别适宜女性及阴虚体质和贫血体质人群食用。

黄花鱼水饺

金黄色的水饺让人眼前一亮,仿佛和煦的阳光多给它一些照耀,如同元宝一般的形状让饺子看起来分外可爱,有些怀疑这是包水饺的工作人员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不忍下口。

黄花鱼水饺汤汁鲜美,肉质饱满嫩滑,咬下一口,黄花鱼的鲜美在齿间蔓延开来,搭配上南瓜的清新,味感香浓而不肥腻。包含了馅料精华的汤汁让黄花鱼的鲜美更进一层,也让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品尝着来自海洋的珍贵小黄花和清新爽口的南瓜融为一体的美味,瞬间仿佛回到那个以渔猎为生的时代,原汁原味才是无上的美食宝典。

加入新鲜南瓜汁的饺子皮,不仅增加了面粉的营养成分,而且去除了黄花鱼本身的腥味儿,可谓一举两得。黄花鱼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和钙、磷、铁、碘等无机盐,开胃益气。特别适宜老人、儿童和亚健康人群食用。

鲅鱼水饺

鲅鱼水饺是来自胶东半岛的特产鱼饺子,鲅鱼的选择很有学问,鱼太大肉质会老,鱼太小肉质太嫩则鲜味不足。所以船歌通常选择2~3斤左右的新鲜鲅鱼,去头、尾、刺,绞肉成泥,搭配韭菜制作而成。

沿海有句谚语说“鲅鱼跳,丈人笑”,先不说鲅鱼的鲜美是青岛人的最爱,船歌的鲅鱼水饺带有浓浓的家的气息。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外婆坐在餐桌旁忙忙碌碌为家人包水饺的样子,体会到那种熟悉的味道穿过我们的舌尖让心也变得甜美。

在这夏日炎炎的墨城,您可以和想要分享的朋友任何时候来船歌,品尝那似水的年华和海风拂面悠然闲适的时光。船歌海鲜鱼水饺带着渔家人朴实、纯真的热情期待您的光临。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