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时尚服饰 打造视觉饕餮

编者按:在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奥运之后,中国风时尚服饰开始慢慢流行起来,但是规模还是很小。希望中国人能打造出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风时尚服饰品牌,不需要再哈韩、哈日、哈欧美,应该哈中国。

“中国风”服饰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将时尚与中国元素相结合,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民族时尚服饰,自身有着独特文化魅力和个性特征。 “中国风”它寓意着含蓄、精致或神秘。“中国风”的服装有一种气质沉淀和浓厚底蕴,在如今各种前卫缤纷的流行元素大行其道的时候,它永远是一道让人流连的风景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风”特有的标志性元素

当我们谈及中国元素的服装时,总会联想到旗袍,刺绣,盘扣等装饰图案,然而现代设计师更注重将现代的生活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对传统的款式造型进行重新演绎。今年,中国元素出现的形式更为多元化,更加注重细节设计以及多元化的搭配。中国江南特色的织棉刺绣被直接运用于今年秋冬大品牌的服装面料上,最常见的是栩栩如生的刺绣花朵或镂空或采用凹凸不平的刺绣方式,在面料的表面上展开花朵最妖娆的姿态,让面料充满了立体感。此外,运用中国山水国画的泼墨手法的面料在服装上的展现也有它独特的魅力。细密的繁花图案最适合出现在中国典型的小家碧玉女子身上,显得俏丽又可爱。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脸谱也常常让外国人目眩神迷,所以京剧脸谱也经常被应用在服装上。龙、凤、梅花和牡丹花等图案也频频运用在图案上。红色在中国是喜庆吉祥的颜色,在“中国风”劲吹的时装周舞台上,红色几乎是每一场时装秀都少不了的颜色。同时黄色也被广泛用于服装的配色当中,金黄色的宽边腰带、墨绿的清式裙裾,黄色的裙边……这些,都成为了备受欢迎的“中国风”标志性元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络发达助推“中国风潮”

“中国风”服饰拥有众多忠实的粉丝。林小姐是一位上班族,平时在选购服装上,总是钟情于有中国元素的服装,家里已有多套中国风格的服饰,她说“中国传统服饰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个人魅力,穿在身上格外显现气质。随着现在选购渠道的多样化和社交场合的增多,可以穿着此类服装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喜好唐装的人群来说无疑提供了条件。” 据林小姐介绍,以前购买“中国风”格服饰比较局限,在市区只能到唐装店或唐作坊定制,而随着网络的发达,购买的渠道也多了起来,现在,她的收藏夹里收藏有多家以民族服饰见长的网店网址,在淘宝上只要输入“民族风格”或“中国风”字眼,就有许多网店的展示跃然眼前,而且设计风格多种多样,改良款的民族服饰让追随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通常,喜欢此类服装风格的人群都是比较有“文艺气质”的人群,个性往往比较鲜明,所以对服装的品质要求也会比较高,一些网店为此也是费尽心思,从网页画面、模特挑选、配图文字等等都非常用心,这使爱好者流连其中本身就是一种欣赏和享受,如果再能挑选到适合的衣物,那就更是一大乐事了。而一些热衷者在交流区和帖吧上的着装经验交流和热心推荐,也使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更好地获得结合,使得“中国风”服饰有形无形中得到更好地演绎和推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际舞台热刮“中国风”

“中国风”不仅在中国流行,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更是古就有之。早在17、18世纪,中国风格就已经风靡于欧洲。从艺术到日常生活、从宫廷到市井民间,中国的印记随处可见。而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的再次兴起,是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总能看到中国影星穿着具有浓厚中国元素的礼服出现:范冰冰龙袍的大气唯美;巩俐旗袍的风流韵味;李冰冰青花瓷的典雅;张静初唐朝服饰的绚烂等等,她们所到之处,都是光彩闪耀。这些美丽,使得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一些大牌在衣服、配饰设计上对中国元素的大胆融入,更使“中国风”在时尚领域独树一帜。比如GUCCI(古琦)的“竹节”包,设计灵感正来源于中的国竹子,而Dior(迪奥)的限量马鞍包则萦绕着东方巨龙的神秘色彩,还有亮眼的雷锋帽、LV蛇皮袋、热水袋包等都巧妙地使用和延伸了不同的中国元素。在这些备受瞩目的时尚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当潮流遇上东方风格,其设计出来的作品更鲜活、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感。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