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的价值不比长城小”,得出这一结论的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近日,冯骥才在“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上,与众多专家、学者纵论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时说,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现在已到了关乎传统村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论坛举行期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2000年时,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也就是说,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是一个震撼人心的话题。应该说,在消失的自然村中,必定有不少是传统村落。所谓传统村落,民间习惯将其称为“古村落”,指存在的年代久远,具有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和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的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象征。这些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从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优秀文化的盛载与传承路径,而其无法复制的文化信息、文化形态、文化能量,也就此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这对于我们的民间文化事业,应该是一种揪心之痛。

中华文明的根在哪里?不在煌煌巨制的史书中,不在先贤圣哲创下的国学经典里,而在于沿着历史的脉络一路走来的最有价值的村落,也就是那些传统村落里。村落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之一,我国数千年传统的农耕文化,起源于这样的传统村落,由此再往上溯,人类文明的萌芽也起源于这样的村落。有关资料表明,如今我国种类繁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由此可见,保护传统村落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说冯骥才和众多专家学者发出的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那么这声音呼吁的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保护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不论北方还是南方,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对于正在构建包括“文化自贡”在内的“五个自贡”的千年盐都,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自贡有没有这样的传统村落,如今有多少这样的传统村落,它们的现状如何?是需要亟待了解的。只有切实了解了,才能够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才能够把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做好。我想,有着近两千年盐业生产历史的自贡,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保持独特的城市文脉,应该也存在着这样的传统村落。我们所要做的,是不让这样的村落独特的文化性在我们手里断代,这是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应有的职责、应尽的义务。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