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梅村,晋商万里茶路起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初到武夷山,你会被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景吸引而驻足,当你坐在茶案前,双手接过主人端来的一盏茶品,顿感茶香、茶色,其茶韵会使你片刻销魂。

下梅村距武夷山7公里,是以茶叶集市发展起来的一个小村落。清初,下梅村是武夷山茶市的经贸活动中心,茶市的规模相当大,以溪水做为主要交通工具,晋商纷纷到此采购,形成了一条“南茶西售” 的商路。在清朝,下梅处在一条非常重要的商路的起点上,这就是“晋商万里茶路”。据记载,最早来到武夷山贩茶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车辋镇的常氏。下梅村就是晋商常氏与下梅邹氏联合贩茶到中俄贸易城恰克图的万里古茶路之始。康熙十九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下梅地形是武夷山典型的一个小盆地,村庄座落其中。下梅村四面山环,一面水抱,四周山麓层叠,下梅先民选择这样一个南、北高,东、西低的盆地作为村落居住地,是考虑到日照因素。东、西方向是太阳升落位置,东、西方向山峰相对低矮,有利长时间日照,而南、北山峰相对高,有利于减弱秋冬冷空气对流的侵扰。下梅村落中有当溪穿村而过,又有梅溪环绕村庄南北,村庄整体上蕴藏着“山气刚,川气柔”的风水意象,堪称“钟灵毓秀”之地。也就有了这样的描述:“山环水抱聚宝盆, 青龙白虎遥山横。 财源广进流不去,乡关肘里鸡犬闻。”

下梅村落生态环境甚好,具有独特的风水意象。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农闲之余,村民们就会参加乡村寺庙的迎神赛会。下梅历史上曾展示了民风蔚然的好风尚,伴随岁月变迁,现仍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各具情态,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

下梅村因梅溪而命名,梅溪是武夷山东部有名的溪流,发源于梅岭,因此叫梅溪。梅溪全长50多公里,它的上游叫上梅,下梅村位于梅溪下游,故名。梅溪两岸有许多村落以梅命名:如梅岭、上梅、下梅、梅溪村。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当年常往返于上梅、下梅,过梅岭时,观村野农家、山冈田塍梅香飘逸,留下了“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赞美梅香的诗句。梅溪不仅养育过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南宋理学家朱熹,还涵养了清代繁荣的茶市下梅。

尚茶的人喜欢武夷山的大红袍,尚茶的人更喜欢下梅,这里环境优美宜人,居住亲切舒适,邻里关系和谐,民居生活淳朴。它的兴旺与衰落皆因茶而起,这份文明遗存与今天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下梅独特的魅力,这份与茶的缘份,更像一首稀世传奇,随着岁月变迁,兴盛一时的下梅村,残垣河道只余宁静,那沿着溪水而立的建筑群落,就像一串文化符号,仿佛述说着下梅昔日的荣耀与繁华……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