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北京经验

首都北京,一座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早在1982年,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就以保存文物极为丰富、古代都城风貌较完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等特征,位列其中。

以明清时期北京护城河及其遗址在内的北京旧城,是古代中国都市计划的杰作,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

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邱跃介绍说,截至目前,北京共公布21批历史文化资源。

这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5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1项、地下文物埋藏区56处、历史文化保护区43片、“挂牌保护院落”658处、优秀近现代建筑71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4个。

回首30年,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走过了哪些历程,又取得了哪些经验?

高层次、宽领域、强力度

纵观北京实践,可见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高层次、宽领域、强力度。

为提高保护工作层次,2010年10月,市委书记任名誉主任,市长任主任,26个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正式成立。2010年底,完成了《北京市“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编制,在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内容外延、促进实施保障上,都提出了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邱跃介绍,在城市总体规划方面,北京对历史文化资源有两个层面的保护规划,其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二是重点文物、保护区等保护规划和专项保护规划。

自1982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1983年、1992年、2004年的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都将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与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内容,逐步形成以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基础,以旧城整体保护为重点的保护格局。

邱跃说,北京的名城保护思想经历了三个转变,其一是从文物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挂牌四合院建筑、地下文物埋藏区、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文化遗产等共同保护,其二是逐步从历史文化保护区扩展到旧城整体保护,其三是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延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强。2006年以来,北京市区两级政府共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支出资金约180亿元,其中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约70亿元,市级财政约50亿元,区政府约60亿元,主要用于旧城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房屋修缮、“煤改电”工程、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点片线面”成体系

一座遍布历史文化资源的古都,同时又是拥有2000万常住人口、正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如何面对发展与保护的困难,如何应对繁重的保护任务?

邱跃说,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步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朝着“点、片、线、面”保护体系方向逐步迈进。

所谓“点”,是指文物保护单位的腾退保护修缮。2000年至今,北京已有139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腾退、修缮,约占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43%,共修缮文物面积约33万平方米。

所谓“片”,是指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等规划文件,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更加注重控制保护区的物质空间环境和强调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

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就先后开展了菊儿胡同、南池子、东、西琉璃厂、什刹海、烟袋斜街、南锣鼓巷、前门大街等保护区试点的工作,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持街区活力。

所谓“线”,是指坚持旧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对传统中轴线(“一轴”)、朝阜线(“一线”)两条重要轴线进行完整、系统的保护,促进长安街至前三门大街区域(“一带”)的融合发展。

2012年,北京市又推出“首都功能核心区历史文化探访路”活动,十余条线路,长度从4.6公里到9公里不等,涵盖了北京旧城范围内的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沿线串联了大量的文保单位、名人故居、近代及当代文化设施等历史文化资源。

所谓“面”是指进一步加强旧城的整体保护。北京旧城的范围为明清北京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的城市区域。北京市制定旧城保护规划,加强旧城城市设计,重点保护旧城的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以旧城人口疏解为例,2010年,市委、市政府统筹调度资源,在城市发展新区划拨300公顷土地用于核心区人口疏解对接安置和政策性住房建设。

人到哪里去,古建谁来管

北京旧城内人口密度大,众多历史文化古建内长期以来积聚了大量单位和住户,既给古建的保护带来沉重压力,也存在着众多安全隐患。人到哪里去,古建谁来管?人口疏解和文物腾退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大难题。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要求,旧城区人口需由180万降至110万,即每年需要疏散约4.1 万人,约1.52万户。从2008年开始,北京积极探索定向安置房对接、货币合理补偿、收购房屋进行置换等多种途径,增加对旧城居民的吸引力,推进旧城人口疏解。

目前已有昌平回龙观、丰台张仪村、朝阳定福庄等5个专项对接旧城人口疏解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可提供房源2.5万套。“旧城人口与过度积聚功能的共同疏解”,北京市建立了中心城区与发展新区协调合作机制,将中心城区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引入发展新区,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大安置新区对中心城区居民的吸引力(图8)

在文物保护修缮和腾退方面,申办、筹办和举办奥运会是一大契机。2000年至2002年北京投资3.3亿元,用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的抢险修缮,排除了部分文物保护单位长期存在的险情。2003年开始实施为期五年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投入资金6亿元。这两项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调动了各方面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带动社会配套资金近50亿元。

2000年至今,包括阜内白塔寺、历代帝王庙、长椿寺、什刹海火德真君庙、文华胡同李大钊故居、西四万松老人塔、菜市口中山会馆、明城墙遗址、普度寺大殿、袁崇焕祠、汀洲会馆北馆、蔡元培故居、于谦祠等139 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腾退、修缮。通过文物腾退,共搬迁不合理占用单位800余个、居民10000余户。腾退修缮后,大部分文物单位实现了对外开放,用作博物馆、纪念馆、专题展览馆。

旧城如何有机更新

北京旧城内,除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成片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对它们的保护,北京市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从1980年代起先后开展一系列保护区试点。

邱跃说,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在总结危改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北京的旧城改造与更新彻底放弃了开发主导的危改思路,逐渐走上以“政府主导、居民参与、试点先行”的修缮危旧房屋、疏解旧城人口、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相结合的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有机更新之路。

由吴良镛院士主持的菊儿胡同住宅工程项目,以有机更新的模式发展出“新四合院”概念和“新胡同—院落”体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2 年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1993 年又被联合国授予“世界人居奖”。

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危改试点以院落为单位组织实施改造,基本保持原有的院落格局;完全尊重居民意愿,建成后居民户均面积达到69 平方米;改造后,普度寺大殿进行了整体保留,建成普度寺公园。

前门大街风貌整体保护修缮工程,贯彻三个“百分之百”的保护原则:百分之百地落实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前门地区古城风貌整体保护方案;百分之百地抢救和保护前门地区现存文物、文物普查单位、挂牌保护院落、有价值保留建筑和独特的胡同肌理;百分之百地抢救和保护前门地区的历史文化及老字号,重现前门地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由于保护坚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这些工程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修缮、改善、疏散”得以实现。仅“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29亿元,共计修缮院落5000余个、房屋110余万平方米,改善了5万余户居民住房条件。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