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村落:秀小村庄里的“光辉岁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慈黉故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潮州市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寨清代民居十进门外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铁枝木偶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洋冈村全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乾隆十三年状元梁国志亲笔书写的“龙湖书院”。

潮汕古村是广东三大民系古村的鼎之一足。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又是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并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滋养,这一切与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相融合,造就了大气、典雅、堂皇的潮汕古村特色,而频繁可见的外来痕迹和创新做法,又可一睹对外贸易的影响。移民文化和侨乡文化,在这些古村中显得特别突出。而在广东省民协开展的三大民系古村落考察中,越来越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被发掘出来,一些成名已久的古村落,也不断有新发现。

前美村

岭南第一侨宅中上演铁枝木偶戏

有客人来的时候,“岭南第一侨宅”——汕头澄海隆都镇前美村陈慈黉故居的“善居室”正座后包庭院中,一阵悦耳的潮乐便会响起,年逾古稀的老人陈谦汉,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小小的舞台上绘声绘色地操纵着几个木偶人物。台上人物打得热闹,台下客人或坐或站,看得入神。

陈慈黉故居共有厅房506间,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历时近半个世纪还未最后竣工。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设计独特。传说过去陈家有一个专门开关窗的佣人,清晨依次开窗,紧接着便要依次关窗,窗户全部关上,夜色也就降临。故居中那些专程从意大利、西班牙进口而来的釉面瓷砖,品种之多难以尽数。花色虽杂而不乱,装饰虽艳而不俗,历经百年鲜艳如初。据说走廊的柱子,也是当年从西方运来,每一根的平面都光滑如镜。如今虽然已略见斑驳,但愈加为之增添了风韵。村中人说,陈慈黉对建筑质量要求极高,当地有俗语称“慈黉起厝,好慢孬猛”。有工人赶工,他猜度是家中有事,于是先支工钱,让他先处理完家中事再来。他亲自主持的郎中第,在建造期间因为质量不过关被推倒三次重建,历经十年方才建成。

时过境迁,木偶代替商战

始建于元末的前美村本是一个经济不甚发达的小村庄,但村中陈慈黉故居和永宁寨让它出了名,成了广东景观最美、最知名、也最具代表性的潮汕民系古村落之一。年轻人少了,游人多了,村中的双咬鹅、编竹、拜神游神等习俗虽然仍然保留,但很多时候已不再是村中人自娱自乐的活动了。

陈谦汉是地道的前美村人,曾是前美村业余潮剧团团长。1980年,他办起一个名叫“玉中兴”的纸影班,转徙于潮汕乡村,为村民们表演潮州纸影戏。生活辛苦劳顿,但自有一方小天地。

潮汕地区的纸影戏,本是由南宋时期从福建地区传入的纸影演变而来,后来逐步演化,从纸影到木偶,从平面到“圆身”,演变出著名的铁枝木偶戏。时至今日,更“老派”的纸影戏在潮汕已经难觅踪影,但铁枝木偶的发展却相对蓬勃。铁枝木偶与纸影在操纵上虽然多有相似之处,不过铁枝木偶看上去更加五光十色、绚丽热闹,因此更受欢迎。作为我国四大木偶品种——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之一,它体形较小,靠三根铁枝操纵表演,无论戏中角色多寡,操作人员多不过四五人,往往一人要控制数个角色,技术难度很高。

陈谦汉创办的“玉中兴”,在当年是澄海仅有的4个纸影戏班之一。但正当改革开放之初,传统艺人们自主创业的热情极高,市场又好,“几乎是一夜之间”隆都镇就出现了七八十个纸影班。如今境况当然是大不如前,但仍有一些民间艺人在勉力支持着铁枝木偶的存续。陈谦汉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儿媳,便是其中的坚守者。

除了演出之外,他还做得一手好木偶模型。潮汕木偶的偶像,传统制法是木质身、泥塑头、潮绣服装,脸谱神态静止,千人一面,陈谦汉制作的脸谱则因角色而异,偶人的身高也从30厘米“长”到60厘米,观赏效果大大增强。这种木偶不仅演出需要,游人也喜欢,因此现在的陈谦汉,依旧很忙。

程洋冈村   小村庄里有个大海盗

同在澄海的程洋冈村,体现的则是另外一种变化。

今天走进程洋冈,其间阡陌纵横,田地俨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子。谁能想到,在千年之前,这里曾经是汪洋巨海。早在唐宋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之一——凤岭古港就在这个如今稻香处处的村庄。韩江从上游携来的泥沙沉淀在出海口,年深日久,造就了横卧于凤岭和鸡翁山之间的一条大沙陇——大梁冈。唐代建村时,这里才得名“程洋”,就是驰骋于海疆的意思。

跟着澄海文博研究会主席、原澄海博物馆馆长蔡英豪的脚步,记者专程探访程洋冈。蔡英豪说,早在唐代,潮州的陶瓷已经相当发达,甚至早于景德镇,仅“百窑山”一地,近年在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上百座窑址。历史上,随着海岸淤积,原在潮州城外的货运码头逐渐移至程洋冈。唐宋时期,村前村后有两个船坞,在潮州生产的瓷器,由小船沿韩江运到村中,装上远海航行的大船;进口的货物也是在此由大船分装至小船,然后沿内陆水道运往潮汕各地。从程洋冈出发的海船,一路是北上抵达日本等地,一路是向南,下南洋诸国。在唐宋时期,这里是潮汕地区的第一交通枢纽。

林道乾:

中国海盗纵横南海30年

但让程洋冈扬名世界的,不仅仅是贸易,还有海盗。

万历八年(1580年)八月的某一天,明代两广总督刘尧海会见了一批来自澳门的特殊客人。这几位金发碧眼的葡萄牙来客此行是要执行一个重要任务:要求配合明朝海军,剿灭横行东南亚海疆的“巨盗”林道乾。

林道乾是澄海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年少时接受儒家教育,成年后在县衙里做过几年小官,在私塾里教过几年书。后来,他得罪了县官,不得不弃家而逃。1556年,他率领50多艘舰船到达了南澳岛,以这里为基地开始了海上的走私活动。

明廷派遣名将俞大猷来广东围剿他。林道乾先撤退到澎湖,之后又转移到了台湾的北港,并以此作为基地,让自己往来于勃泥(今泰国南部)和潮州之间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得已,明廷只得对其招安,将其安置在程洋冈。但接受了招安的林道乾并没有停止走私,于是,明廷在万历初年又对林道乾展开了围剿。此时林道乾正在柬埔寨、暹罗等地贸易,两广提督殷正茂遂行文通知暹罗、安南,要他们共同发兵搜索。但已经成了北大年(勃泥)国王驸马的林道乾,要求暹罗国王不要理睬明朝政府抓他的命令,否则他和北大年就会进攻暹罗,结果暹罗国王言听计从。明廷政令不行,颜面尽失。

林道乾的活动也与试图在东南亚拓殖的葡萄牙人直接冲突,于是就有了1580年的葡萄牙人主动请缨之举。这次进攻也得到了背信的暹罗王的支持。但得到情报的林道乾迅速进攻暹罗,击败葡萄牙等国的联合舰队,掠走暹罗国大批船舰扬长而去。之后关于他的下落说法不一,有说他死于内讧,有说他在试制大炮时被炸死,也有说他在东南亚立国。但他在海上从事反海禁活动达30余年,其光芒却是怎样也掩盖不了的。

走在村里,蔡英豪和村干部不时向记者指点:这是林道乾的一处宅子,这是林道乾兵营的旧大门……林道乾的石像,就立在村口丹砂古寺的门口,与之并列在门侧的,是一座日本倭寇石像。这含意不言自明——都是罪人。也难怪,他屡犯海禁,官兵围剿难免殃及村民。但是什么原因让本可以成为海运巨商的臣民成为了远洋巨盗?其中因由,耐人寻味。

观察:海运之便和贸易之利造就的富丽典雅

潮汕历来有营商出海的传统,得贸易之利和海运之便,不少地方旧时经济繁荣,民间富足,这从古村古寨中也可见一斑。现存的潮汕古村落不乏规模宏大、结构谨严、防卫严密之作。如揭阳普宁燎原镇泥沟村,因村子坐落在虎山前,村人因风水堪舆建成了上千座“下山虎”式民居,还有十几座碉楼立于村庄四周,互为犄角。又如普宁洪阳镇的德安里,773间房屋与寨前广场、寨后花园、护寨河等联合组成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穿行其中,隔世之感扑面而来。

富丽堂皇之余,潮汕古村也很美。

榕江南河北岸,有一个小小的半岛坐落其间,这就是位于揭阳市东南部的长美村。它是最具潮汕平原特色的水乡古村,600多亩的占地面积,900多年的历史,按天文三垣列宿布置了8个寨门,数十棵浓荫盖地的百岁古榕将整座村庄包于其中,风光旖旎,人文荟萃。这里是潮汕十余万袁氏的发祥地,相传始祖为袁琛,为北宋兵部尚书,因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被贬为潮州刺史。历代名人辈出,有“榕江之滨进士村”的美誉。村中水网纵横,据说可以直通入海。

又如澄海隆都镇龙美村,位于韩江支流金砂溪因泥沙淤积而成的长条形沙陇的末端,故名。这里是潮汕地区唯一一位文状元林大钦的受教之地。村子仿潮州古城修建,既严守安全,又方便村民进出。同样是建筑类似古时潮州府,有潮州小城之称的潮州龙湖寨位于韩江下游西岸,以“九宫八卦”的布局成为广东古村风水观的代表之一。龙湖寨中央的直街长3华里,两旁有两条排水沟,路中摆一排直石,仿若龙骨。两旁用不规则的石头砌成龟背形路面,如同龙鳞。在这条长达一公里多、多姓聚居的长街上,设计者做到了北水南流和东西出水。水自北向南,叫巽水济贫,取“水为财”之意,而且保证了排水渠道顺畅。自古以来,龙湖寨下水道排水通畅,闻名遐迩。至于每座村寨中精美的木雕、砖雕、灰塑、石雕等,如今已经是尽人皆知的文化遗产,自然也就无需多说了。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