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的包浆断代法不是万能的
在古家具鉴定的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都十分推崇“包浆”鉴别法。有些人甚至把“包浆”挂在嘴边,“包浆”在他那里似乎成了鉴定古家具的灵丹妙药。对此,马未都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古家具鉴定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包浆鉴别法”也不例外。
严格地说,“包浆”一词未见辞书。有人写成“宝浆”,还有人写“保浆”。无论何种写法,这个术语大概出自北京木匠之口。从已经谢世的北京鲁班家具馆的老师傅们称“宝浆”来看,可理解为“闪着宝石一样的光泽”。“包浆”也可以从字面上牵强地理解为“包裹着一层浆水”。旧时,讲究的人家洗完衣服,都要将衣服浆一遍,以保持其挺括。南方人不说“包浆”,而是对应地说“皮壳”。皮壳的叫法害了北方人。北方人从字面上以为“皮壳”应该是一层很厚的物质,因为“壳”的本义就是如此。可南方人对“壳”的认识,并没有北方人那么强烈。
无论“包浆”,还是“皮壳”,眼下几乎成了商家及收藏家的口头语。无论是否真懂,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谈“包浆”、谈“皮壳”,似乎古家具的收藏秘籍就在于此。其实,用文字来表达包浆(皮壳),应解释为长期使用的古家具良材,由于长时间置放在空气中,其表面形成了一层带有角质特征的氧化层。由此可见包浆与污垢无关。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人都把污垢当作了包浆,家具买回家后舍不得清洗上面的污垢。许多新藏家,看着那些肮脏的宝贝家具,心里总不舒服,可又不敢清洗,生怕洗新了。对此,马未都先生郑重指出: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讲,一件真正的古董家具,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新。如果一洗就新了,那一定是件赝品。过去,一件古家具弄到手,藏家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洗干净。熬上一盆火碱,褪去污垢,然后修复上蜡,重新保养一遍。可现在的情形是,人们不敢动手清洗旧家具,任凭它在家里满面污垢。
在此,我们建议每个藏家如果有机会的话,都能去世界各地的大博物馆看一看那里摆放着的中国古典家具,你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干干净净的,在那里向观众诉说着中国古人高雅文明的生活。而在全世界各大拍卖行创下天价的中国古典家具,也无一例外都是一尘不染的。我们自己身在中国古家具的故乡,却把包浆即古家具身上的污垢这样一个谬误以讹传讹,这无疑给了作伪者以极大的机会。
眼下所有的作伪者似乎都掌握了藏家这一心理,在家具所谓的“包浆”上特下功夫。因为他们所理解的包浆,正是他们以假乱真、欲盖弥彰的手段。近几年,无论在南北两地,作伪高手都有很多办法用包浆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其仿真程度即使高手中的高手,也需时日观察方能得出正确判断。反而是干净的古家具对于高手来说,十分容易判断,有修有配,一目了然。大行家都愿意辨识干净家具,过程简单而结论准确,原因就在于此。
辨识古典家具包浆真伪的能力,需要一段时间来磨练。观察时,有几点要注意:(1)观察木材纹理,色泽是否自然。木材若有修配,在纹理及色泽上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差异。另外,修配及作伪时,往往都要染色,所以应观察家具色泽是否是浸染所致。(2)注意家具表面的风化程度。家具使用条件不同,其风化程度也会不同。即使同一件家具,靠墙面和正面,上面和下面都会存在风化程度差异。要观察这个差异是否自然,如发现有人为痕迹就要小心。因为木材的风化是长期使用的结果,非人力所能改变。(3)注意接缝、拐角等连接处。许多作伪家具多搁几天,这些地方就会出现收缩,露出新茬,从而令作伪者防不胜防。这一方法在北方地区尤为灵验。
由此可见,“包浆”鉴别法虽说是古家具鉴别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可绝对,更不要迷信!(来自张世科新浪博客)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