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红木家具前 看看市场学学国标
明清时期是传统家具创作的巅峰时期,黄花黎和紫檀家具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明式黄花黎家具是在家具上施以“减法”,符合当时文人雅士以简单简洁为美的审美喜好;清式紫檀家具在家具上施以“加法”,把最精细繁复的工艺施加在厚重的紫檀上,彰显清代皇室的审美意识。
鉴别:
型艺材韵
是品鉴明清家具准则
传统红木家具在诞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工艺美术紧密相连,是多种艺术形式和工艺的载体。比如榫卯工艺直接取法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作工艺,雕刻又来源于浙江东阳、福建仙游、广东潮州等地的木雕艺术,清代宫廷家具更将珐琅彩、竹雕、玉雕、彩绘瓷片与名贵木材天衣无缝地融合一起。著名古典家具专家因此将中国传统家具称为中国工艺的集大成者。伍炳亮更认为,“型”、“艺”、“材”、“韵”是品鉴明清家具的准则和宗旨。
这种准则也需要被运用在当代的仿古家具上。当代仿古家具既要结合传统家具的工艺,又要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的需要,达到“型精韵深、材艺双美”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效果。实用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相融并举,就是传统家具显著的艺术特点。在此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上,家具展区以仿古家具为主,一半的展厅用于展示来自广东的紫檀、黄花黎仿古家具。“这一次展览体现了中国当代仿古家具的水平。”一个参加展览的北京收藏者认为,这种设计体现了明清家具的含金量,特别是广东仿古家具的展示,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广作家具在历史上与京作、苏作家具并驾齐驱,当代广东仿古家具已经融合了各大流派的特点,展现了新面貌。”
市场:
新国标是否出台
影响收藏决策
随着古典红木家具文化的推广,现代仿古家具市场不断扩大,红木家具的收藏和消费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红木家具涉及的专业知识众多,普通买家常常因为眼力不准而陷入陷阱,即将应运而生的红木家具新国标《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成为普通收藏者的“救命稻草”。不过,近日有媒体报道,原定于8月1日出台的新国标可能会延迟或暂停实施。这个消息令本计划在新国标出台后再清楚消费的买家们一下子懵了:“还等不等新国标出台再买红木家具?”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古典家具秘书长姜恒夫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他近日已经询问过新国标的起草人,得到的回复是目前暂时并无任何延迟或取消出台的变化,最新的消息是新国标还是会在8月1日颁布实施。
新国标到底是什么东西,对于红木家具市场来说真的有那么举足轻重吗?“国标”是指2000年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红木国家标准,其中确定了红木的33个树种,隶属于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等,归为紫檀木、花梨木、香枝木、黑酸枝木、红酸枝木、乌木、条纹乌木和鸡翅木八类,即众所周知的“五属八类”。随着红木家具市场的扩大,市场情况发生变化,鱼龙混杂的市场需要新的规范。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定于今年8月1日出台新国标,对红木家具的范围、术语和定义、要求、质量明示、试验方法等十项内容,都有更精准与严格的定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红木家具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并规定了以产品主要使用木材的树种名称来命名和标识红木家具。
不过,行内对于新国标的褒贬不一。其中最集中的观点在于,“五属八类”中是否有必要引入新的树种。赞同的理由是可以扩大红木的定义,把新的树种包括在内,可以减缓33个树种产量渐少带来的资源压力,缓解市场的供需关系,甚至可以调节红木家具的市场价格。反对的理由是新增树种涉及的木材繁多,其价格差别太大,引入过急会给市场带来混乱。
事实上,快速上涨的红木家具市场中,收藏者一是受古典家具文化的吸引,二是考虑到市场效应,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并没有跟上,甚至连基础的红木常识都未被普遍了解。业界担忧贸然增加新树种可能适得其反。
“新国标并不是一个简单扩大树种的标准。”姜恒夫认为,新国标的主要作用是规范红木家具行业和企业,并保证红木家具的产品质量,对于红木家具收藏市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链接
“国标”≠“行标”
“国标”指的是红木国家标准,确定了33个树种属于红木。“行标”是为规范红木行业标准而出台的《深色名贵硬木家具》,将101种硬木纳入其范畴。据业内人士介绍,市场上流通的家具标明符合“行标”的,只说明其所用木材在101种硬木范围内,而不是说其在33个树种以内,即这种木材符合了深色、名贵、硬木三个标准,但未必是红木。“行标”比“国标”的范围更为广泛。
即将实施的“国标”则规定,要以产品主要使用的木材树种名称来命名和标识红木家具,二是产品将配一张全国统一的《红木家具产品质量明示卡》(相当于“身份证”),商家的产品要明确标示产品的执行标准、工艺分类、质量等级、适用范围、主要用材、涂饰与装饰工艺等信息。若消费者发现产品“货不对板”,可把“明示卡”作为申诉和索赔的证据。另外,新国标要求商家必须提供产品保修、退换等售后服务内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