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热播清代宫廷剧《甄嬛传》中服饰—甄嬛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秀女甄嬛:荷塘春色寓少女情怀

此时甄嬛待字闺中,对爱情对未来心怀憧憬。清代满汉妇女服饰分制,从这张定妆照看,汉军旗出身的甄嬛,虽是旗籍,但在家时穿的服装却与汉族女子类似:上身舒袖小袄,下着马面裙。与今天的女性常服相比,这种款式将女性的身体曲线弱化了很多,女性身体凸显性感的部分,也都被遮蔽住。这种服装审美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差异。袄子的渐变色印花,似是荷塘春色的图案。少女情怀以一种含蓄清雅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暗喻了甄嬛官家小姐的身份。而马面裙上的如意纹路,与葡萄硕果累累的图案,则可能有祝福的意思在里边。也暗示了甄嬛今后多子多福的好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入宫后避宠于碎玉轩的甄嬛:橘粉色素服情窦初开

甄嬛穿得鲜艳活泼,可是脸上似有几分落寞:原来是她等待的那个人失约。无论是头上垂下一排碧玺珠子的粉色碧玺玫瑰花簪子,还是同色系的杏花天影印花旗装,都暗示了她此时已经不再是那个与世无争的小嫔妃,而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怀春女子。值得一提的是她脖子上的那条白绢。这种装饰我们经常在清装戏中看到,这条白绢当然不叫“围巾”,有一个气度高华的名字:“龙华”。清代传统服饰没有领子,或者衣领分开。因此在着装时,尤其是冬季,都需要这样一条龙华围在脖子上,一头夹在大腋下,一头垂在胸前。既保暖,也美观。后期随着领子的出现,这种龙华也就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获得盛宠的甄嬛:精致点翠低调华丽

获得皇上宠爱的甄嬛,果然春风满面。上图中的甄嬛和避宠时期相比,发型基本一致,除了发饰更为复杂以外,还多出一道流苏来。发饰的变化,表明她身份与地位的提高。不过甄嬛很懂得掩盖锋芒,首饰不太招摇,主打镶红宝石,攒珍珠粒的银簪,两把头两侧,则攒满银质、碧玺、绢质的栀子花装饰物,皇上见了这样华丽而不流俗的打扮,也会眼前一亮。下图中值得赞叹的是甄嬛所梳两把头上装饰的点翠。点翠是中国传统首饰工艺,是一项国粹:将翠鸟羽毛粘贴在金银制成的底托上,形成富贵吉祥的图案,常见的就有甄嬛头上的各色花朵、还有福禄寿喜字样、蝴蝶、蜻蜓、蝙蝠等。点翠工艺广泛应用于簪子、结子、钿子、耳坠、耳环等首饰中。现如今,一方面是传统手工艺的式微,一方面是环保生活理念的兴起,点翠工艺已经逐渐从现代女性的首饰盒中消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复宠时期的甄嬛:碧玺宝石钿子显露地位

甄娘娘头上这满载珠玉的“簸箕”精致非凡。这个学名当然不叫“簸箕”,叫钿子。钿子指的就是甄嬛头上这一组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及固定它们的类似于帽子的容器。一般宫廷女性内梳两把头来集中头发,并且固定这种钿子。甄嬛佩戴的这个钿子有一种不规则的美,左侧比右侧多出一截,而右侧则用珍珠流苏来平衡。复宠后的甄嬛,即便在宫中权势熏天,也不会打扮得像华妃那样高调。她的发饰种类更多样,有点翠,有碧玺,有红宝石,还有金银和翡翠,样样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平和的美,一如甄嬛的处事风格:善于制衡各方力量,平心静气的处理各种矛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太后时期的甄嬛:明黄吉服不怒自威

按照清代后妃服制规定,太后,皇后和皇贵妃,可穿明黄。这三位,是整个王朝地位最高的女性。此刻的甄嬛登上太后之位,身着明黄吉服,头戴镶嵌凤凰步摇的钿子,不怒自威。可是,正如正像张爱玲所言:生命是华丽的袍子,爬满了虱子。青春岁月,与纯洁的小女儿情态,再也找不回来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