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服饰“申遗”倒计时

贵州苗族服饰”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进入最后文本制作程序,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有望首次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书法、南音、皮影戏、侗族大歌等29项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诗莲告诉记者,我省2009年启动“贵州苗族服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专题片已拍摄完成,申报文本也已定稿,申遗资料将于近期提交文化部。

另据介绍,去年6月,“中国贵州苗族服饰展”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被列为2011年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重头戏,该展览是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展览以来最有吸引力的展览之一。受到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总代表、文化部等各界的广泛好评。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人口约1000万,其中一半左右居住在我省,也是我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在苗族众多支系中代代传承的贵州苗族服饰,已成为中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最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最久远深邃的形态之一。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体现了苗族的审美观念。我省黔东南是苗族服饰种类最为齐全、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上表述:苗族有100多个支系,就有100多种服饰。苗族服饰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苗族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大。苗族服饰所体现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在逐渐弱化,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和艺术形态在逐渐消失。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苗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立“非遗”保护实验室,完善苗族服饰资料库和数据库,倡导对苗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动态保护。目前,省文化厅、省民委等部门按照国发2号文件精神,正在积极筹建包括苗族服饰在内的苗族博物馆。在决策层的引导和“申遗”的牵引下,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珍视的文化自觉也在日益彰显。

云髻,半月形额发;银钗,丝丝银飘带;过膝百褶裙,绣着花鸟鱼虫图案大领对襟短衣……2月中旬,在黔东南州的大型民族节庆活动——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上,来自凯里16个乡镇、街道及外县的服装展演队,恣意展示苗族服饰,成为当地人一场瑰丽文化盛会。

凯里市湾水镇30岁的苗家女子张秀慧说起自己的服饰如数家珍,在《历史的传承——湾水苗服》节目中,她为观众展示了银凤冠、银项圈、银项链、银上衣、银围裙等一整套苗族服饰的穿戴。

苗族同胞席胜高,指着自己身着的独特服饰很是自豪:“是我们自己织布、自己染的色,还有我们这个有牛角的银饰,中间还有这个鸡毛,都是自己做的,特别是这个帕子呢,其他民族做不了的。”

目前,我省、市(州)、县(区)等各级相关部门正在对“苗族服饰”进行挖掘整理,建立苗族服饰资源档案,对数据实行专门管理,出版画册图典,编制苗族服饰项目保护规划,进行系统保护。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