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服饰——素雅轻盈
民族概况
我国的朝鲜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在17世纪末,就有部分朝鲜族居民零星从朝鲜迁来,1869年朝鲜北部遭到大饥荒,灾民们陆续渡过图们江、鸭绿江,迁入到我国延边等地开荒定居,到19世纪80年代初已达几万人。现今他们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等内地大中城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其最大的聚居区,总人口192万多。
朝鲜族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信仰土谷神,后来形成檀君教、东学教等本民族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亦先后传入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文属音位文字类型。
朝鲜族生活的长白山地区群山耸立,峡谷纵横,风光绮丽, “天池”宛如一块剔透的碧玉,镶嵌在顶峰上,传说每年都有天上的仙女到此沐浴。长白山脉是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的发源地,奔流不息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古洞河等碧波回环,滋润着长白山麓的广大地区。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从事林业、副业,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边地区是我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
.jpg)
特色文化
自古以来,朝鲜族就把尊敬老人,当做家庭和整个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礼节和道德准则。例如,青少年对长辈必须使用敬语尊称;当着老人的面不许吸烟饮酒,在非喝不可的场合,也要背席而饮;吃饭时须先给老人和长辈盛饭上菜。有客来访,还要给老人和宾客单设席。美食佳肴要摆到老人面前,老人未动前,晚辈不得先吃;路遇长者,不论是否熟识,都要致礼问安;在老人"花甲"之年,即60岁生日之时举办隆重的"花甲寿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这种传统美德。在餐桌上还有很多规矩,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jpg)
朝鲜族青年男女之间的接触,需要一个“媒人”。朝鲜族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都要大摆筵席,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在所有礼仪筵席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
.jpg)
朝鲜族有优美的音乐和舞蹈,人人能歌善舞,在节日或婚礼中更是尽情歌舞。同时朝鲜族是个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足球、摔跤、滑冰、秋千、跳板、竞走等活动都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而且还有一些专由妇女参加的比赛和娱乐活动,如秋千、跳板、顶瓮竞走等。
服饰聚焦
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在盛大节日,隆重庆典等场合,朝鲜族男女都习惯穿白色衣衫,故又有“白衣之国”的美称。
迁入初期,朝鲜族人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有男女上衣、裤子、裙子、外套、袍、坎肩及笠帽、船形鞋等。除了日常的服装外,还有周岁服装、结婚礼服、丧服等礼仪服装。
.jpg)
男子穿白色斜襟短上衣,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盘结在右襟中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冬天多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腰宽,裤裆和裤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带,裤管下口用布带系绑。节日时多戴礼帽。
朝鲜族女装多采用丝绸或柔软面料制成,其最大特点为短袄长裙,其色彩和纹饰都很讲究,优雅而漂亮。女袄的袄襟很短,无扣,用绸带系住,襟和下摆略呈弧形,线条柔和。年轻女子喜在袖口及衣襟处镶饰彩色绸缎边。老年妇女冬天外面加穿皮毛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裙子分筒裙和缠裙两种,又有长裙和短裙之别。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系宽腰带,内套白色衬裙,再将外面的裙子缠裹下身,最后把裙子左下角提起掖在腰带内,这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年轻妇女可以穿缠裙或褶裙,未成年的少女只能穿褶裙,褶裙为直筒式,腰间有很多细褶,宽大而飘逸。
朝鲜族童装色彩艳丽,多采用朝鲜族特有的七色彩缎作袖筒,衣身采用彩色绸缎,被称为“七彩衣”,象征着如彩虹般光明美好。
朝鲜族妇女头饰较简单,女孩多留娃娃头短发,未婚少女梳一条长辫,婚后挽发于脑后,除在辫根和辫梢系彩色头绳及在发髻上插金属簪外,无其它饰物,朴素大方。
.jpg)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运河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不别具一格。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