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双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双簧”是一种杂耍,曲艺的一种。据传说系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北京艺人黄辅臣所创造。黄最初为评书艺人,善于模仿各种人物的语言、风貌和鸟兽声以及各种市声,以连学带做著名。后因嗓音失调,遂由别人在背后专门说唱,而他自己面对观众表演,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曲艺形式,故称“双簧”。

表演时,两人先用相声口吻对说,三言两语将观众逗笑后,即开始排演双簧。一个藏在后面说唱或说讲,但不露面;一人坐在前面,用大白涂抹脸部化妆成戏曲中的小花脸模样,头上戴一条直立的假小辫儿(俗名“冲天椎”),不说不唱,只按照后面一人的说唱内容表演各种动作,使观众看来好像是他自己说唱的一样。有时也故意露出破绽,以逗引观众发笑。有的双簧节目,除了一般说唱表演外,还要加以捶打或表演各种技艺,故名之曰“文武双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双簧演员学艺时,讲究八个字;在前者为“发词卖相”,在后者为“说学逗唱”。发词卖相的难度较大,因为除了进行生动滑稽的表演之外,还要能背诵全部的台词,否则就不能与后者和谐,达到完美的统一。

天桥中期的双簧艺人先后有徐狗子(本功莲花落,兼演双簧)、锡阔亭、巩成利、孙宝才等。孙宝才艺名“大狗熊”,既演双簧,又说相声。其特点是表情逼真而细腻,幽默而不粗俗,举手投足皆富有浓厚的喜剧情味,颇可解颐,很受观众好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