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乐展现人鬼对话(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能乐

Nogaku Theatre

时间:2001

地区:亚 太

国别:日本

类别:表演艺术

能乐这一戏剧形式于公元14—15世纪在日本得到发展,但自从8世纪中国的“散乐”传到日本,就已经存在了。当时“散乐” 的节目丰富多彩,包括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适应了社会环境,吸收了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今天,由于它对木偶剧和歌舞伎所产生的影响,能乐剧在日本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剧表演内容往往来自传统文学,使用面具、服装和各种道具,以舞蹈为基本表演形式。实际上,能乐对演员和乐师都有很高的素质要求。它囊括两种戏剧类型:“能”和“狂言”,二者要在同一空间表演出来。舞台伸向观众中间,舞台与后台之间由一条演员出场通道连接,后台又装有许多玻璃镜。能剧中的情感通过传统的程式动作来表达。主人公通常是超自然的形象,以凡人身形讲故事,然后消隐。能的特点是面具,通常是扮演鬼魂、妇女、儿童和老人时使用。狂言,是从散乐滑稽表演派生出来的,建立在喜剧对话的基础上,极少用面具。剧本用中世纪口语写成, 是对12—16世纪的普通百姓的生动描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能乐表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能面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能面具

能乐演出节奏慢,演出者———能乐师动作缓慢、简单、庄重,与其说他是在唱,不如说是在拉长声音哼哼。别说我这个日文学得还不错的外国人,就连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听不明白唱的是什么。能乐尽管让人听不大懂,但它所营造出的肃穆气氛,却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观看时也不敢怠慢,就像参加祭祀一样。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最神秘最古老的当属能乐。2001年,能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喜欢在室外表演

日本的能乐已有600年历史。能乐起源于平安朝时期的猿乐,最初是模仿日常生活的滑稽戏。到了镰仓时代,配以音乐和歌舞,形成能乐的雏形。室町时代的观阿弥及世阿弥父子将能乐推向巅峰,并制定了许多能乐独有的形式。如今能乐分为观世流、宝生流等5个流派。虽然流派不同,艺风各异,但能乐的共同之处是展现人与鬼神的对话。为情爱所困、抑郁而终的女孩,受到诅咒变成蛇身的少妇,在战争中捐躯武士的亡灵,还有狮子神、菊花神等诸多鬼神,都是能乐的主角。因此,能乐又被称为“幽玄的艺术”。

早期的能乐在室外演出,直到明治十四年才有了室内的能乐堂。但能乐师最推崇的还是在室外表演。他们认为月色、鸟啼、虫鸣和风声,无不为能乐增添灵动的气息。特别是对于“幽玄的艺术”而言,自然界是最好的舞台。如果在室内,演员不能自己翻动衣袖整理飘带,而在室外,裙带当风,自有一番飘逸之感。

现在,为了光大能乐,振兴国粹,京都等地大力推广“薪能”。所谓薪能,就是在京都平安神宫等地的舞台四周点上火盆,能乐师在火光与夜色之间尽情演绎鬼神的故事。

神秘面具有两种表情

能乐由能舞台、能乐师及能面、能装束、伴奏师和一些简易的道具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几乎样样都是国宝。

能舞台,无论演什么戏,背景都是一棵青松。能乐追求虚无的境界,所以,只有看上去略有些阴森感的能舞台才能提供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实则包罗万千的空间。

能乐的表演,分直面(即不戴能面)和戴能面两种。通常只有主角才戴能面。能面由桧木雕刻而成,不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能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兼有“悲哀与微笑两种截然相反的表情”。有的能面看似微笑,眼角却如泣如诉;有的能面看似悲伤,唇边却漾出一丝平和的笑意。兼具悲喜的能面扩大了能乐师的表演空间。

戴能面表演难度很大。能面给眼睛留的缝隙很小,一旦佩戴,视野就变得极为狭窄。能乐师如果不能默记在舞台上每一步的位置,就有跌下台或在台上打趔趄的危险。

选妻标准

能乐师是能乐的灵魂,他们都是男性,通常由长子继承父业,在日本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如,观世流第二十六代传人观世清和就是日本政府的重点保护对象。

如果能乐家族里没有男孩怎么办?能乐师家庭在选媳妇时早已考虑妥当。最近,一位年轻的能乐传人打算自己选妻子,其母为准儿媳列出若干规定,除了要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学会传统的待人接物方式、熟知能乐要领等,“至少生3个孩子,而且要有男孩”也成了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实在生不出男孩,就收个养子,否则断了香火,能乐哪能代代相传?

能乐师选妻子时大多选外貌古典端庄的美女,所以孩子都是优秀基因的组合,大都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即使不是美男子,也给人玉树临风之感。

像观世清和这样的能乐传人,三四岁时就开始拜师学艺了。老师从不解释台词,只是口耳相传,一招一式惟有模仿。身为传人,观世清和自己并没有选择的自由。成年出师后,要举行一个袭名仪式,正式沿用相传几十代的姓氏。观世清和说:“戴上600年前的能面,穿上500多年前的能装束,呼吸与汗水和祖先融为一体,谁都不敢懈怠。”京都外国语大学能乐俱乐部的能乐师桥本义道说:“能乐师每次上台前,都要在名为‘镜间’的地方,亲手将父辈传下来的能面佩戴好;谢幕后,还要在‘镜间’审视自己是否符合先辈的要求。”

能乐目前在日本已是曲高和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能乐,能乐师在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一些年轻的能乐师还拍广告、上访谈节目,在大学建俱乐部……古老的能乐有了新鲜血液,也就有了不死的生命。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