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庆祝团圆祈福平安 少数民族过别样年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春节不仅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对于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春节同样是全家团聚的喜庆日子。在黑龙江,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的群众,就在新年到来之际,用少数民族特有的庆祝方式,迎接新年,祈祷家人幸福平安。

居住在同江市街津口乡的赫哲族村民吴宝喜家就一直保持着过年吃鱼宴大餐的民族习俗。按照传统的民族习惯,过年这天的鱼宴大餐必须要用新打上来的新鲜活鱼制作才行。一大早, 吴宝喜就领着一家老小和村民们一起,带着冰钏、渔网等工具来到江边捕鱼。

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村民吴宝喜的弟弟吴宝利:现在这个鱼也少了,就是老传统不能忘了。

赫哲族长期居住在大江沿岸,常年以捕鱼为生。从古至今,鱼都是赫哲人餐桌上最好的菜。像"刹生鱼"、"烤塔拉哈"、"炒鱼毛"、"生鱼片"就是传统鱼宴里的特色菜肴。上午10点钟,吴宝喜一家带着收获的喜悦回到家里,便开始着手准备今天的鱼宴。

吴宝喜:今天我们钓的鱼,打的塔拉哈,还有生鱼、炖鱼,做了一桌全鱼宴。现在咱们赫哲族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我们哥们几个聚到一起,一块庆贺这个新年吧。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一席赫哲传统鱼宴就已经做好了,生熟相间,色彩诱人的鱼宴不仅让人食欲大增,也让人们了解到了赫哲民族传统而又神秘的饮食文化。由于环境的变化,黑龙江下游鱼的数量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只能到每年的渔汛高峰期才能捕到较多的鱼。如今赫哲人也不再依靠打鱼为生计,通过转产,发展农、工、商和旅游业多元化经济,日子过得非常富足。
在达斡尔族村民乔连胜的家,过年的气氛格外浓郁,前几年的平房土炕已被崭新的楼房所取代,宽敞的大厅内灯光明亮,与雪白的墙壁相映生辉,一家人更是换上了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和亲朋好友一起在平滑的地板上载歌载舞,为"年"的到来平添了许多喜庆。动人的歌声,唱出了达斡尔族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歌舞的间隙,一家人开始为丰盛的过年大餐做准备,而大餐中最少不了的就是用在春天储存起来的柳蒿芽来包饺子,因为柳蒿芽曾是达族先辈的救命菜,所以延袭至今,也成了达族人节日餐桌上的最爱。

在和乔家人一起包饺子的时候,记者惊奇发现,年近八旬的乔老妈妈正在往手中的饺皮里放白线,她解释说,按照达斡尔族的风俗,吃到有白线饺子的人可以长寿两百岁。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老妈妈一边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达斡尔族过年风俗:

老妈妈:杀猪,吃那个手把肉,开吃饭,吃饭就是记子米饭(音)、粉条汤炖猪肉,晚上,儿子、儿媳妇,小辈儿给老人磕头。

老妈妈还告诉记者,达族人从初一早上开始拜年,拜年的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粘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手把肉,妇女之间将赠送礼品,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这个"大年"一直要过到正月十六,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在黑灰日这天,人们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的一年就越吉利:

老妈妈:(正月)十六那天,我们抹黑我们达族人,给孩子抹黑,魔鬼不找他。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