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养生近玉佩

人们日常着装中,除了衣服还少不了佩饰,而佩饰中有很多是直接接触肌肤的,如耳环、手镯、项链,弄好了绝对有利于养生,弄不好就会损害健康。

中国人的佩饰有许多讲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佩玉。儒家学说中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那么,从保健角度来看玉有何益处呢?《神农本草》上说“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而且说“玉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本草纲目》中也讲“玄真者,玉之别名也,服之令人身飞轻举”。看来这是以玉为药时的说法。按现代科研结果说,又有一套说法,那应该是从矿物质本身的物理属性去分析并提出的。从现代医学科学的角度看玉,一是热容量大和辐射散热的物理性能,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耗氧量,使血液中酶分子不变性而保持最大活性,加强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二是光谱测定玉的特殊分子结构能够发射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线电磁波,这种电磁波为8-15微米,可被人体共振吸收等等。有人索性说,佩好玉者为防玉碎而缓行,结果不易伤身……这些无论是《神农百草》、《本草纲目》的古医论,还是现代医学的微量元素说都已阐明,其实不如说,佩玉、惜玉、抚玉确实能使人心静下来,从而达到养生目的。

或许基于此,有“玉养人,人养玉”之说,除了这些之外,甚至有人说,佩上一块好玉,人走路都要小心,怕是把玉摔了,其最实在的好处是人避免绊倒摔坏。如此云云,旨在说明,人是喜欢玉的,不论就本质讲,还是就文化含义讲,戴一件玉饰件都让人愉悦,从而带来好心情,那就当然是有利于健康了。

我在电视节目上讲“服饰与养生”时,有人通过网络问:“听说用嘴含玉石,可以生津止渴,除胃热,养心肺,真的是这样吗?据说老人手腕背侧有‘养老穴’,佩戴玉手镯,可起到按摩保健功效,不但能改善老人视力模糊症状,还可以蓄元气、养精神,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我说,古人确有含玉的讲究。按中医穴位知识,人的太阳经之郄(音qie,四声;古念xi,四声)穴确实在手腕处,该处接受刺激或指压后能起到清头明目,舒筋活络的作用,如今更有医界打出治疗脑血管后遗症、肩臂部神经痛的旗号,一下子神奇得厉害。如能在手腕上戴玉手镯,不断地以矿物质去刺激这个穴位,应该是有益无害的。但是我还想补充,如果是经过化学加工的所谓玉饰,恐怕就有害了。

无论是玉石,还是珍珠、珊瑚、玛瑙,抑或金、银,一定要用纯天然的制作饰品,这样佩戴在人身上,至少无损健康。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因人而异,见到过有些人不能带佩饰,不但不能穿耳戴耳环,而且也不能戴项链,即使是真金、真银的项链也不行,症状是皮肤泛红并发痒,摘下后就好了。这说明每一个人的体质不同,因此戴佩饰就不仅仅是选取材质的问题了。

佩饰还有一点养生的意义,因为佩饰往往除自然色、纹理之外,还有雕工,雕刻出的花纹总是有一定的文化寓意,如八仙拱寿、瓜瓞连绵、竹梅双喜、杏林双燕、独占鳌头等,每一个图案的后面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或是民间惯用的信息互通。佩戴着,欣赏着,抚摸着,本身就是一种对心灵的熏陶。久而久之,人不仅爱读书。而且沉静文雅、有修养、有气度,这不又是从玉谈起的服饰养生方式吗?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