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谦旗袍做一件要量40多个尺寸是个精细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做旗袍是个手工活,更是个精细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于仁谦正在赶制旗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店员(右)正为几名女学生介绍旗袍。

提起芙蓉街80号,许多人即便在这条老街上吃喝游走过多年,也很难说出是哪家店。可是,一旦说到这家店前的那副对联“门前圣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数百年”时,人们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始于清代同治年间,大名鼎鼎的“玉谦旗袍店”。

1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芙蓉街中段的玉谦旗袍店时,几位女大学生正结伴来这里游逛。两位穿着旧式服装的店员热情地给学生们介绍着不同款式的旗袍和窗口的几件手工艺品。“我们还是先看看吧!”听到价格,女孩子们有些羞赧地将目光移向北墙上的老照片。

“快过年了,定做旗袍、唐装的人很多。这不,进了腊月,我就不再接新活了。”玉谦旗袍店第五代传承人于仁谦先生说,这段日子,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赶制服装上。

旗袍是中国女人最美的衣服

最火的时候芙蓉街上有十几家店

“民国时期,穿着长袍、马褂、旗袍上街和工作非常自然。现在,谁穿这样的衣服,反而成了怪人。”于仁谦坐在旗袍店靠里的一把椅子上,端起刚泡好的茶,轻轻地呷了一口。今年53岁,身穿银灰色对襟唐装、脚穿黑色土布棉鞋的他,俨然是这条百年老街上穿国服的“另类”。

于仁谦递过来一张名片,在他的大名之后有两个小号宋体的职务——经理和掌柜得(注:名片如此),这让人眼前一亮。在于仁谦眼里,服饰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在细节上尤其要注意,称呼自然马虎不得。名片的背面标注着玉谦旗袍店的经营范围——旗袍大褂、唐装棉袄、婚纱礼服、个性设计。

于仁谦说,他的祖上几代都是裁缝出身。清代同治年间,他的太爷爷从章丘来到济南,专门做中式服装。于仁谦说,凭着精湛的技艺和诚实的为人,于家的生意长盛不衰,终于在芙蓉街上闯出了名堂。

民国是旗袍最为兴盛的时期。旗袍由传统的满族女子旗服改造而来。当宽大的旗服变得修身合体,女性袅娜的曲线便展露无遗,同时不失优雅和风韵。旗袍因此被称为中国女人最漂亮的衣服。

上世纪30年代,宋氏三姐妹发起了“新女性运动”,不甘落后的济南女性也纷纷穿上旗袍。其风行程度不亚于今日的长靴、黑丝。单是芙蓉街上做旗袍的就有十多家,于仁谦的父亲于成章就以便服和旗袍制作誉满泉城。

这里已成济南的人文景观

很多游客一下飞机就来做衣服

1958年,于仁谦出生时,父母已年近50岁。他是这个家庭的第四个男孩,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6岁起,于仁谦便跟着父亲学做旗袍。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于仁谦的旗袍制作技艺日臻纯熟,成为玉谦旗袍店的第五代传承人。“我们这个活儿得慢慢学,一点点地积累经验。我做的时候,父亲就在一旁指导我。”他说,父亲85岁的时候还手把手地向他传授技艺。

文化大革命前后,旗袍作为封资修的标志被革除。直到改革开放,这种美丽的衣服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经此一劫,芙蓉街上做旗袍的只剩下玉谦旗袍店一家。

“开始的时候是台湾和香港那边的人来定做。”1986年,于家一个老街坊的女儿从台湾回济南探亲。当她得知于家还在做旗袍后,马上在玉谦旗袍店定做了一身。“穿上之后,她非常开心,因为在台湾那边已经没人做手工活了。”这位女士回到台湾后,立即把她的经历告诉了周边的朋友。得知这一消息,台湾知名的东森电视台连续来了两次,给于仁谦和他的旗袍店做专题报道。于仁谦在台湾也成了名人。

从那以后,许多台湾游客只要一到济南,就先来玉谦旗袍店走一遭。“我这里都快成济南的一道人文景观了。对很多人来说,不到玉谦旗袍店,就不算到过济南。”于仁谦不无自豪地说,这些年来,他先后给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加拿大、荷兰等四五十个国家的留学生和国际友人做过各式旗袍和中式服装。一些外籍华人担心拿不到衣服,一下飞机就直奔店里定做。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用在中式服装的重新流行上再恰当不过。尽管玉谦旗袍店的产品在港台和国外一直受到追捧,但很长一段时间在本地却鲜有问津。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20国领导人齐刷刷地身着对襟唐装亮相,这也引发了中式服装的复古潮,济南大街上又有了穿唐装的人。来玉谦旗袍店定做旗袍、唐装和传统婚纱礼服的人一年年逐渐增多。

一件旗袍要量40多个尺寸

一年顶多做100来件

从玉谦旗袍店出门向北,步行三分钟,穿过一个旧式的四合院,便是于仁谦的作坊。平时,除了偶尔到店里照看一下生意,于仁谦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这间租来的平房中度过的。于仁谦是玉谦旗袍店的经理,也是这里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因为,所有的衣服都需要他亲自量,亲自裁剪和制作。

“身长25.1,胸围36.5/32.4,前围12.2/11.6/13,后背13/13.1/13.2,总肩……”来到作坊,于仁谦和两位做着镶边的工人打了个招呼,便拉出一匹大红缎子,比照着订单上的加工尺寸,在缎子上画线、裁剪。订单是一张巴掌大的纸片,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不同位置的尺寸。身长、袖长、胸围、袖口、腰节、开衩、总肩、领高等不下20个。单是前围和后背就分别有3个尺寸。

于仁谦说,中国的传统服装,特别是旗袍,是真正有个性的衣服,可谓“千人千衣”。“它不像我们在商场里见到的衣服,而是真正的量体裁衣。每件旗袍需要量40多个尺寸。”

玉谦旗袍店的旗袍全部由手工制作,准确地说,全部由于仁谦一人制作完成。每做一件旗袍,他至少需要花费三天的时间。“一年下来也就做100来件吧,没法再多了。近来年龄一大,开始感觉有点累。”于仁谦不愁没活干,只担心不能按时交给客人,而且要让客人满意。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几十年来,玉谦旗袍店的门面一直没扩大。虽然多数旗袍的定价在1000元以上,生意也不错,可刨除雇员工资、衣料、房租、水电、税务等成本,于仁谦说,旗袍店的盈利很微薄。 

十多年没招到一个徒弟

于仁谦期待中国的服装大学

采访中,于仁谦和记者谈论最多的是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旗袍制作工艺传承问题。几天前的一条新闻让这位身怀绝艺的旗袍名家感触颇深。

北京时间2012年1月10日凌晨,国际足联2011年度颁奖大典在苏黎世歌剧院举行,荣膺世界足球小姐的日本足球名将泽惠希身穿和服领取了奖杯。“和日本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他希望有一天,中国的运动员也能脱下西装和运动装,穿上中国人自己的衣服去领奖。

“中国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黄帝织麻为布,到黄道婆织棉衣,再到旗袍,历史非常久。但我们到现在也没有自己的服装大学。”他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对日本传统服装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于仁谦也很希望自己的旗袍制作手艺能够传承下去,但十多年来,他四处寻徒,却一个也没找到。“做衣服和别的活儿不一样,既要动手,也要动脑,而且没有三年是很难出徒的。”几年前,有媒体报道了玉谦旗袍难寻传承人的事情,立刻有几位年轻人前来拜师。可最长的坚持了不到三个月,然后全走了。

“他们吃不了这个苦,收入也不能让他们满意。我也没办法,每个月顶多拿出600块钱来,可年轻人压力这么大,这点钱能干啥呢?”于仁谦感到很苦恼,他很想把本事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

隋乔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