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线申遗 四川泸州大有可为

核心提示:四川省社科院3名学者向四川省委、省政府报告,倡议四川省牵头组织“长征路线”申遗。长征申遗”,泸州完全“有话可说”。

四川省社科院3名学者向四川省委、省政府报告,倡议四川省牵头组织“长征路线”申遗,“希望借此对长征精神进行宣扬,对长征文化进行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征申遗 泸州有话可说

发起倡议的四川省社科联学者李后强表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强调,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着力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四川省的红色文化所包含的长征精神、长征文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优质文化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教材,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生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境内的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当年中央红军曾在古蔺转战53天,踏遍了古蔺的山山水水。有了四渡赤水,泸州在红军长征路线中便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前,“长征申遗”呼声高涨,保护长征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成为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泸州该如何看待“长征申遗”对泸州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泸州在保护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文化方面又有怎样的考虑?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长征路线” 符合申遗条件

省政协委员侯水平建议,四川省应率先做好省内长征路线文化资源的调查认定、价值评估,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文件,“长征路线”作为举世闻名的线性文化遗产,符合申报条件。通过开展以“长征路线”申请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大力弘扬长征文化,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更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文化软实力。四川应该大力宣传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以四川为舞台,中国工农红军展现了长征途中最灿烂辉煌的篇章,“长征”理念的明晰提出、长征文化符号的提炼就是从四川省开始的。

在具体的实施措施上,侯水平建议,四川省应当率先做好四川省内长征路线文化资源的调查认定、价值评估、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把长征路线“四川线路”列为四川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重点项目。

“长征申遗” 泸州有话可说

对于“长征申遗”这个话题,泸州市博物馆研究员李正山表示,“长征申遗”,泸州完全“有话可说”。

李正山说,目前,文化线路是国际新型文化遗产的热点,长征申遗就是将长征作为一个文化线路来看待的,长征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经过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多个省市。因此,“长征申遗”应该走联合申遗之路。

对于如何在“长征申遗”中发挥泸州的作用,李正山建议,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长征中泸州最具特色的就是四渡赤水,50多天的四渡赤水是军事文化的重要表现。正因为四渡赤水的胜利,长征才能继续走下去。因此,泸州对于长征这段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征申遗”,泸州当然大有可为。

李正山还表示,长征中非常重要的战役——四渡赤水,发生在泸州现有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可看作是泸州重要的地理文化,可以发扬文化线路必须有的地理依托。

相关新闻 打造4A景区 再现长征传奇

保护和弘扬长征文化是大力宣传、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泸州早已走在了前面。特别是在红色旅游线路深挖方面,泸州市已经完成了《泸州市红色旅游线路策划》,对于我市的红色旅游景区提出了可持续性的保护。

市外事侨务和旅游局向记者提供的《泸州市红色旅游线路策划》中提到,应为泸州的红色旅游线路赋予“长征出奇制胜之路——长征胜利从这里走来”的形象,使其在全国的红色旅游主题脱颖而出。古蔺县太平四渡赤水旅游区要以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为出发点,结合红色、绿色、古色,打造“太平古镇福地,四渡赤水记忆”为主题的精品红色旅游区。该景区包括四渡赤水遗址、太平古镇,依托四渡赤水历史背景,旨在打造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古镇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策划上采用各种手法恢复和强化“历史现场感”。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