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在身边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挣脱束缚回归自然的意念使具有民族民俗化风格的服饰在新的千年中成为亮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元素被一次次的亮相于服装舞台,但不是民族文化的翻版,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注入新的流行气息,具有新的生命力。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研究民族服饰,不仅有助于服装设计的创新,而且是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当今服饰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值得大家关注。该书是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主任玉时阶教授的最新专著。作者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获取大量的资料和照片,通过这些一手资料阐述与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解读。比如,很多去过广西龙胜旅游的朋友都不能忘记龙胜红瑶妇女那一头乌黑长发。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型也是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中具有意义的一种“符号”。桂林龙胜和平乡黄洛村被誉为“天下长发第一村”,当地女子认为头发是人的精血,尤其是妇女的头发,更是生命的象征,所以,女子都留长发,一般妇女的头发都长达1米以上,最长的达1.9米,创下“群体长发之最”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该村的女孩子到13岁时便开始蓄发,一生中仅在16岁时剪一次头发以象征长大成人,此后终生不剪发。待字闺中的姑娘,从不轻易让别人看见自己的头发,她们将头发盘于头顶,状如螺蛳,然后用头巾将满头黑发包得严严实实,不露丝毫。当地风俗认为,只有新郎才有资格第一个看见新娘的秀发;婚后,她们就梳发盘髻于前额,包以头巾;做母亲后才把头发盘于头顶上。如此深刻的文化解读,没有常年深入的田野调查是无法知晓的。

面对灿烂的服饰文化,该书作者仍有隐忧,他在序中说到“20世纪80年代后,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但是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除了出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外,对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思考过去怎样真正存活到现在,如何与当下对话,具有传统特色的设计,如何具有时代性,同时又具有本土特色,如何在设计中融入民族情感,则需要人们不断地实践,这些都需要人对历史能充分的理解,这也是我们阅读该书的重要意义所在。

此外该书还有很多有趣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者都在其中娓娓道来,一一呈现给了读者,只待读者自己开启这趟精彩纷呈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之旅。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