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发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理念
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包括民族生态文化理念、民族服饰文化理念、传统的宗教文化理念、社区传统的礼让文化理念等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理念,都应该得到大力的发掘和建设,而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族生态文化理念。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各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精神坐标和价值体系,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生态文化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民族地区,植根于我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之中。我国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湘西小镇凤凰、名冠天下的九寨沟、古城丽江等,都处于民族地区。它们能够名满天下,除了当地古朴的风土民情之外,“以人为本”的生态文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那里没有世代与生态和谐相处、处处保护优美环境的少数民族,那么如今的凤凰、丽江、九寨沟也许已经成了荒山秃岭。在生态相对脆弱的青藏高原,千百年来藏族先民用生命守护着这方水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会流露出环保意识。在干旱的新疆内陆,维吾尔族把家安到哪里就会把树木种植到哪里。生态文化长久以来植根在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这也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以人为本”的生活理念和文化精髓。
民族服饰文化理念。绚丽多彩,纷繁复杂的服饰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象征,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套穿在身上的“历史书”。每一个针脚,每一件饰物、每一种喜好都告诉人们这个民族、这个支系曾经的生活环境,他们繁衍生息的点滴,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生活变迁和发展轨迹。看到不同的傣族服饰,人们会分辨他们是属于水傣、旱傣还是花腰傣;如果看到身着大袍的藏族便知晓他们来自牧区,看到穿着相对单薄但刺绣精巧、色彩艳丽的藏族,就能猜出他们不是来自农区便是生活在林区。各民族纷繁的服饰文化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博大。其中蕴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不仅是当今热捧的国际流行服饰中的时尚元素,对于发展我国现代服饰产业、引领服饰潮流更具有重要意义,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传统的宗教文化理念。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民族宗教文化,例如藏族、蒙古族等信奉藏传佛教;回族、维吾尔族、撒拉族等信奉伊斯兰教;南方壮族、瑶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则信奉原始宗教。传统的宗教文化虽然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它却是少数民族热爱人类、热爱祖先、珍视生命、热爱大自然美好心灵境界的反映,也是艰苦条件下人在内心深处求得心理平衡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增强了人对生命的自信,为人们战胜困苦,消灾解难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因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有神灵和祖先的保佑,人们和谐平静,安于现状,即使发生不幸,也能内心坚强、淡然处之;因为相信因果报应,人们格外注重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品行端正,与人为善,安详平和,真可谓“天人合一”。有研究表明,这也是我国新疆和广西百岁老人多的重要原因。孔子的“仁者寿”、“大德必其寿”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传统宗教文化中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深入挖掘宗教经典中的积极因素,可以全面提高广大民族地区信教群众的文明程度,必将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作用。
社区传统的礼让文化理念。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充分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心气浮躁,除了正常的工作交往和功利性的需求之外,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似乎越来越少。而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虽然物质生活与城市没法相比,但惟有一样不缺,那就是人间的真情与爱,而这正是社会和谐的深厚底蕴。笔者曾经在西北民族地区和南方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生活过,至今也难以忘怀那里的生活。人们十分注重情意礼节,家庭成员之间尊老爱幼,相互体贴;亲朋好友之间情意至上,以礼为先;对待客人热情洋溢,彬彬有礼,处处体现美好的古朴民风。那里的村子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村长便是家长。每逢春播秋收时节,是村民们相互帮助的日子,老村长首先想到的是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他们可以得到村民们优先的帮助,田帮犁、地帮种、玉米黄豆帮收割。被帮助的人过意不去,常常备好饭菜款待来者,处处体现着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气氛。壮族和瑶族同胞嫁姑娘时,全村老少都要去送,生孩子、做满月、盖房子时,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杀鸡、杀猪、宰羊或带几斤米,前去贺礼相助。如果有人闻讯不到,“见死不救”,则会被世人唾弃而抱憾终生。这些重情义、讲礼节、互帮互爱的行为,使少数民族群众形成了淳朴善良、豁达开朗、热情友好、互敬互爱的优秀品格。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需要我们对一切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培根固源,发扬光大,这无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