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侯水平:四川先动起来推动长征路线申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夹金山蜿蜒曲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红军主力长征路线示意图制图杨仕成

●推动长征路线申遗

省政协委员侯水平等正式向大会提交了《积极推动“长征路线”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

●四川先动做好准备

侯水平建议,四川省应率先做好省内长征路线文化资源的调查认定、价值评估、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

去年12月12日起,《华西都市报》连续5天报道了四川省社科院李后强、侯水平、杨先农3名学者倡议四川省牵头组织“长征路线”申遗,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包括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在内的红军后代,纷纷表示大力支持此工作。在昨日召开的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等正式向大会提交了《积极推动“长征路线”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

提案内容“长征路线”符合申遗条件

在这份提案中,侯水平委员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文件,“长征路线”作为举世闻名的线性文化遗产,符合申报条件。“通过开展以‘长征路线’申请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大力弘扬长征文化,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更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文化软实力。”侯水平委员称。

在提案中,侯水平委员建议,四川要大力宣传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四川省是展现长征精神、长征文化、长征路线的主要舞台。以四川为舞台,中国工农红军展现了长征途中最灿烂辉煌的篇章,“长征”理念的明晰提出、长征文化符号的提炼就是从四川省开始的。

具体措施四川先动做足申遗准备

在具体的实施措施上,侯水平建议,四川省应当率先做好四川省内长征路线文化资源的调查认定、价值评估、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把长征路线“四川线路”列为四川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重点项目。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文化线路类型的相关标准,组织统一编制四川省长征文化线路保护规划,明确长征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任务和进度。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把长征文化线路作为国家推荐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相关准备工作。

何开四大力支持“长征路线”申遗

“长征精神具有普世价值”

谈到“长征路线申遗”,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开四也是大力支持,“因为它体现出来的精神具有普世价值”。1995年,何开四重走了部分长征路,创作出了十集音乐史诗片《长征组歌》。“长征,它作为精神财富来讲,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人类。”何开四昨日告诉记者。

为此,何开四总结出了长征的四种精神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他说,首先,长征是一种英雄主义精神。一方面,红军在长征的时候,前有阻截,后有追兵;另一方面,红军走过的地方,都是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没有吃,没有穿,高山缺氧等,但是红军通过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万难不屈、勇往直前,最后胜利到达陕北。“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是不可缺少和丧失的”。

其次就是坚持理想和信仰的精神。“红军长征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走了两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作为支撑,长征是不可能完成的,长征自始至终都反射出理想之光、信仰之光,长征本身就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民族”,何开四称,“这种坚持理想和信仰的精神,对中国也好,对人类也好,都是一种必须的基本的人的需求,现代人更需要这种精神。”

第三点是科学精神。“四渡赤水、巧渡大渡河等等,都是军事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的精神,没有人类的智慧,长征是不能完成的。”

何开四称,长征还体现了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些诗句体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即使面对险恶的自然条件,面对不利的战争形势,红军总是充满信心。“我认为乐观主义精神也是人类一个最基本的精神。”何开四说,这种精神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现在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能源危机等,有的人开始丧失信心,而长征的乐观主义精神,就是相信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这种精神在当下,尤其重要。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