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解读2010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二则

今年,应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办公室的邀请,又为入围项目中的两项写了“学者解读”,已收入昨天在终评会会场散发的资料册中。出差在外,没能参加终评会,甚憾。真希望两项都能入选,可又与去年一样,只上了一项,但没评上并不说明其不重要。对入选者以此致贺,对未入选者,也应该让大家知道它重要在哪儿。

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

大辛庄,商王朝东渐的重要桥头堡。

它崛起于商代前期的大扩张浪潮,像一颗钉子楔入东夷文化广袤的板块。此后,随着王朝都城由郑洛地区迁至豫北冀南,商文化在南、西、西北等多个方向取守势甚至大范围收缩。唯独向东,几乎一直保持着进取的势头。显然,这与大辛庄这处一直屹立至晚商的重镇是分不开的。

这样的战略与历史位置,也就使得大辛庄想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都难。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它的每一次发现都那样地牵动人心:30万平方米的聚落规模,商都以外首次出土的甲骨卜辞,成片的墓地和随葬铜、玉礼器的贵族墓……它们就是文献中“征蓝夷”、“征人方”的遗存吗?

更加饶有兴味的是,文字和铜、玉礼器等高等级的遗存所显现出的浓厚的商文化气息,与陶器等日常用器上洋溢着的土著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有些器物上,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大大激发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商人对东方的经略,究竟采取的是什么模式?与取代它的周人经略齐、鲁时有何异同?甚而,重镇大辛庄及其周围,究竟哪些遗存属于“夷化”了的商人,哪些又属于高度“商化”了的夷人?外来者与土著如何相处?

这些问题,都有待回答。秉持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理念,考古人对公众好奇提问的回答似乎永远是:我们的结论还需要更多的材料来支持。就大辛庄而言,新的发现让考古人勾画商人东渐历史图景的底气更足了:通高50多厘米的大铜鼎、高近30厘米的大铜钺,使得不少学者推测其墓主人应当就是或至少是接近东征最高军事指挥官了;加上带有回廊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以及铜器铭文上所展现的更为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让人有理由相信大辛庄应当就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

河北邯郸赵王城东周城址

赵都邯郸,是个惹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邯郸学步不必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廉蔺将相和等历史悲喜剧,都是在这里发生的。

但古代文献却没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这座都城样貌的记述。上个世纪邯郸进入考古学家视野以来的几十年间,对它的了解基本上还是雾里看花,只知大概。即便是保存较好的赵都邯郸城的宫城——赵王城遗址,除了部分地面上的城垣和若干高台建筑残迹外,我们也知之甚少。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考察,才能把考古学的能量释放到极致。赵都邯郸城的探索者近年的工作,正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因而,其成果之丰硕、收获之出人意表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

细致的工作,让我们第一次了解了城墙表面保护处理的细节——垫上麻布后用夯具捶打,仿佛可以听到夯工手下沉闷的锤音。

赵王城的建造和守护者,又是如何让高耸的夯土城墙尽可能避免风雨的侵蚀、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呢?铺瓦、建排水槽道、铺卵石散水面,防雨排水的种种措施,都前所未见,令人耳目一新。

主体墙外侧的附加墙,墙内侧呈台阶状内收,都可能起加固及迅速排水的作用。

如果说微观审视揭示了生动的细节,那么宏观考察则可以勾勒出都邑的宏阔布局。赵王城1000米外又一重壕沟防御体系的探明,可以认为就是探索者践行宏观聚落考古理念的一大收获。

如此种种,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东周时期都邑防御系统的认识。在填补若干空白的同时,这一项目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也理应受到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方面的重要性与遗物带来的视觉上的愉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经作者同意转载自其个人博客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