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新疆吐峪沟石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疆吐峪沟石窟是新疆东部最早开凿的佛教石窟遗址群,是研究佛教石窟寺艺术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关键节点。为配合丝绸之路(新疆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危岩加固工程进行发掘。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指出,新发现的沟东、沟西两处中心柱窟壁画的风格均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壁画题材也是前所未见,与河西、龟兹、于阗等地明显不同,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初步推断洞窟约开凿于公元5世纪。一直到高昌的回鹘时期依然在使用。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书残片,包括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婆罗迷文等多种文字。有佛经写本、世俗文书、古书注本等,部分文书保存较完整,带有卷轴及题记。字体风格最早的文书,可早到公元4、5世纪。这为研究吐鲁番地区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古代语言提供了新的资料。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研究院、龟兹石窟研究院

发掘领队:李裕群

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西南距高昌故城10余公里。洞窟开凿在吐峪沟南段东西两侧的断崖上,约有百余座。石窟始凿于公元5世纪左右,一直延续到唐西州(7-8世纪)。

吐峪沟石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石窟。在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2006年,该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为了配合丝绸之路(新疆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和危岩加固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10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研究院、龟兹石窟研究院组成的考古队,对吐峪沟石窟寺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

本年度重点在沟东区北部和沟西区北部窟群,共清理洞窟60余座,发掘面积总计2500平方米。新发现了保存有壁画的两座大型中心柱窟以及许多重要的窟前遗迹(包括窟前殿堂、地面、门道、踏步等);出土了大量的多种语言文字的文书,还有绢画、木器、石器、陶器、雕塑、文具、生活用品等。另外,在沟东区南部新发现并清理了一处回鹘地面佛寺。这些新发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吐峪沟石窟以及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吐峪沟石窟的规模

据新发现的地面佛寺以及我们的调查发现:沟两侧山坡上还分布着许多地面佛寺遗址,其规模之大令人震惊。这表明吐峪沟是一处集洞窟与地面寺院于一体的大型石窟寺院遗址群,从5世纪至高昌回鹘时期(9-13世纪),这里始终是高昌地区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2、吐峪沟石窟的初创与使用年代

新发现的两座中心柱窟分别位居沟东、沟西区最显要的位置。其壁画题材、绘画风格均显现出较早的时代特征。特别是沟东区K18窟中心柱之上所建方形基座覆钵式佛塔,与楼兰、尼雅佛塔相似,表现出早期佛塔的形制。初步推断:两处礼拜窟约开凿于公元5世纪前后,属于吐峪沟最早的洞窟。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了通往沟东、西北侧两区石窟的道路系统,以及多处洞窟改建、维修,乃至封闭等迹象,特别重要的是沟西一座僧房窟后壁发现满壁墨书的回鹘文,至少可以说明北部窟群到高昌回鹘时期还在使用。这对于解决吐峪沟石窟初创与使用年代、洞窟开凿次第、洞窟组合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3、独特的地域特色

新资料的发现表明:吐峪沟早期洞窟,虽然在洞窟形制、绘画手法上与龟兹石窟和甘肃早期石窟有着的密切关系,但同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洞窟组合方面,沟东和沟西区石窟均是上下多层式的组群布局:以一座礼拜窟为中心,左右上下开凿僧房窟、禅窟及其他生活用窟,功能完备。早期洞窟建造独特,两座中心柱窟均是利用山坡垂直向下凿出洞窟地面及中心柱。中心柱以土坯包砌,四面则依山体用土坯垒砌成墙。这种做法是周边地区石窟寺所没有的。塑画题材也是吐峪沟石窟中前所未见的。如K18窟中心柱正壁塑大型立像,甬道左右壁均绘大型的一佛二菩萨立像,中心柱后壁下部为一排八身菩萨像。沟西中心柱窟甬道成排的大立佛、二身形像奇特的护法神像,这些新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吐峪沟石窟的内涵,为研究吐鲁番地区早期佛教艺术的区域特色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4、出土文书

出土遗物中最为重要的是文书。初步估计:大小残片约近万数,大块的文书也有数百件之多,是建国以来,新疆地区发现数量最多的。文书以佛教写经为大宗,还有道教、世俗文书和古书注本等。文字以汉文为主,还有粟特文、婆罗迷文、藏文、回鹘文等。有的文书有纪年题记,有的经卷还带有卷轴。文书字体风格最早的为公元4、5世纪,最晚的约在高昌回鹘时期。这些对于重新认识吐鲁番的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谐共存的社会背景具有十分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之,经过本年度发掘工作,对吐峪沟石窟的规模、营造年代、洞窟组合等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新发现的洞窟表明:在丝绸之路早期石窟寺艺术传播途径中,吐峪沟石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西域与中原佛教文化艺术交汇碰撞之处。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作用,是以前学术界所没有认识到的。大量文书的出土,足以影响到对吐鲁番历史的重新认识,推动国际吐鲁番学的研究。

专家点评:

点评人:李重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石窟寺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40处中国文化、自然遗产中,石窟寺就占了5处,由此可见石窟寺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卓越地位;而拟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则包含更多的中国佛教石窟寺。

由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中国现存的石窟寺早已失去往昔的辉煌外观,遗存至今的只有主体洞窟,因此,一般人难以窥见或想象当时的石窟寺外貌。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为了配合石窟加固工程,敦煌莫高窟和大同云冈石窟先后进行了窟前遗址发掘和洞窟所在崖面遗迹的清理,这为进一步了解石窟寺的全貌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实物资料。至于2008年洛阳龙门石窟擂鼓台区窟前遗址的考古工作,是为配合石窟考古报告编写所进行的一次主动的学术性考古发掘,对深入认识龙门石窟的内涵及性质具有重大价值。

新疆吐峪沟石窟,既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一处重要的佛教地点,更是联系南疆地区与内地佛教遗迹的重要纽带。不过,吐峪沟石窟保存状况不好,窟前建筑早成残垣断壁,窟体大多坍塌或为沙土掩埋,洞窟外观及内涵大多不清。而本次发掘揭露出的寺院遗迹十分丰富,出土的遗物种类及数量庞大。这是中国佛教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这些新发现,既对深入探讨吐峪沟石窟的创建年代、原始外观、洞窟组合、题材布局、造像特征以及塑绘技法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进一步研究古代佛教艺术从南向北、自西而东的传播,尤其是高昌石窟寺与龟兹石窟寺和内地石窟寺之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物化资料;此外,它们对重新认识吐鲁番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谐共存的社会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