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十大考古新发现昨揭晓 大报恩寺震撼全国

[提要] 经过一天半紧张的现场演示和评委评议投票,昨天下午,“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江苏两个项目当选,分别是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和南京大报恩寺遗址。

经过一天半紧张的现场演示和评委评议投票,昨天下午,“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江苏两个项目当选,分别是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和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据专家介绍,进入“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的考古项目一共有25项,经过激烈的PK,专家们选出了10个。和其他项目相比,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算不上“新面孔”,由于之前的考古太轰动,因此考古队长祁海宁介绍项目之后,都没有专家发问。

大报恩寺遗址:

第二次参与“十大新发现”PK

大报恩寺遗址申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不是头一回了。早在2008年,大报恩寺遗址就入围了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在最后一环“终评会”上落选了。 >>王健林承诺兑现 捐款十亿元用于重建大报恩寺

今年,大报恩寺再次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因为上一次没成功,所以这次大家都很低调。“终评会上,走廊里是25个入围项目的展牌,先由考古队长介绍、演示项目,之后专家提问,点评项目,到下午4点多,所有的专家们还在紧张地讨论投票。”南京市文物局的一位专家奔赴了现场终评会。

在当选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大报恩寺遗址排在第九位,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领队祁海宁介绍了项目。他说,自2007年2月起,为配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对遗址北区进行全面发掘,至2010年11月,田野工作基本结束。通过4年的发掘工作,共完成发掘面积5.6万平方米,主要取得几个方面的重要收获:在遗址的中轴线上先后清理出明代大报恩寺所属的香水河桥、主道、天王殿、大殿、琉璃塔、观音殿、法堂等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两侧,先后发掘了永乐、宣德两座御碑亭、轮藏殿、伽兰殿、画廓,以及河道、排水暗渠、水井、围墙等建筑和设施。目前大报恩寺北区,除山门、祖师殿之外,主要建筑全部得到清理。

让专家们记忆深刻的,是在遗址最高处发现的北宋长干寺塔基与地宫,这个地宫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深的佛塔地宫,直径2.2米,深达6.74米。而从地宫中出土的文物高达1.2万多件,不仅有全国最大的“塔王”,还有银椁、金棺、大小银函、水晶瓶等,是研究宋代舍利瘗藏制度的重要材料。其次,出土了近百幅保存完好的宋代丝织品,包括绢、绫、缬、锦等多个品种,在新中国考古史上非常罕见。最珍贵的是,在地宫出土了佛顶真骨、感应舍利等多份佛教圣物。这枚佛顶骨舍利的发现,让中国同时拥有了佛顶骨舍利、佛指骨舍利(陕西法门寺)和佛牙舍利(北京灵光寺)等三大佛舍利。

在“终评会”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对大报恩寺遗址作了价值点评,他说,对大报恩寺遗址的考古,是建国以来我国考古界首次对大型寺院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是目前经过考古发掘揭露面积最大的寺院遗址。

木渎古城遗址:

为寻找“吴国都城”打开一扇窗

获知木渎古城入选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该考古项目的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徐良高第一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早在去年6月份,苏州市文物部门向社会公开苏州西郊木渎地区春秋晚期大型都邑性城址被发现时,就引起了考古界极大关注。在这个还在进行的考古项目中,专家们发现了大量春秋晚期遗存,确认了这里曾是一座大型都邑性城市,更为人们关注的是,它极有可能就是考古界找寻已久的“吴国都城”。

在此次“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过程中,专家组对木渎古城遗址这一发现给予了高度肯定。专家认为,上溯约2500年,今天的苏州地区发生过许多影响吴地社会进程的重大事件,夫差、勾践、西施的名字耳熟能详,为今日吴人津津乐道。吴越历史舞台的中心在哪里,多年以来一直是学者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尽管古籍文献对此有所记载,但是多语焉不详,有的虽言之凿凿却只是演义。

建于春秋晚期的木渎城址的确认,被认为是为上述一系列发现找到了归宿。徐良高说,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不仅表示该项目的学术价值得到了肯定,评选也将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吴越历史舞台中心的地位已经被确认,至于是否就是考古界找寻已久的“吴国都城”,徐良高表示,这是一个长久性的命题,必须集合文献,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去发现确认。

水下考古项目首次入选

河南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江苏苏州市木渎古城遗址、陕西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广东汕头“南澳1号”明代沉船遗址。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