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惊现古交通环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直道古地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方家河上引桥桥墩,新近发现的秦直道交通环岛遗址就位于此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至今还在用的宽广的秦直道

公元前212年,为了抗击从北而来的匈奴,有利于戍边战争,秦始皇特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和民夫修建了一条通道,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直道。这条距今已有2223年历史的交通大道,比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波恩至科隆的高速公路)早2124年,比著名的罗马大道宽3-8倍,长15倍,是世界公路的鼻祖。

2009至2011年,陕西考古研究院焦南峰、张在民、张占民、肖健一等专家对秦直道局部地区进行了考古挖掘,收获颇丰。2011年新年伊始,秦直道上又传来好消息,居然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交通环岛,所有人一直以为在甘泉境内秦直道要过洛河应该是直接架桥而过,因为圣马桥处还保存有秦时的引桥桥墩。但是考古证明秦直道是围绕圣马桥墩台下坡并转弯180度后从上游过河。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中国古代道路有交通环岛。

秦直道――这一宝贵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跟长城、兵马俑、阿房宫等同一时期诞生,秦直道是矛,长城是盾,兵马俑是兵,阿房宫是王权的中心,四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它们形成了一个强大王朝的象征。

一条不可思议的路线组合

秦直道经过平原、走过丘陵、穿越黄土高坡、跨越茫茫沙漠到达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路线组合,也是一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与此比拟的奇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直道全长“千八百里”,(约合今1400余里)“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其起始地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的淳化县,终点则在包头市西南的九原郡遗址,途经陕西省旬邑县,延安市的黄陵县、富县、甘泉县、志丹县、安塞县,榆林市的横山县、靖边县,甘肃省的正宁县、合水县、华池县、宁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召旗、伊金霍洛旗、鄂尔多斯(东胜)

市、达特拉旗、包头市等。历时两年半主体全线贯通,是当时由咸阳至九原郡最为便捷的道路。随着唐宋以后政治格局的改变,秦直道才逐渐被忽略。

除了新近发现的交通环岛,考古工作者在2010年还曾发现了秦直道上有盘山道,这一点可以说明秦直道并非全部都是开山填谷,当时修建的时候也是因地制宜,解释了为什么秦直道的修建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可以主体全线贯通;2009年在富县张家湾段发现有古代小孩的脚印。这说明当时修筑秦直道时工程浩大,男女老少都参加,以至于带着小孩参加秦直道修建工程。

秦直道上故事多

两千余年以来,这条路上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凄楚哀婉,有的惊心动魄,有的缠绵婉转。从秦直道“道未就”开始,记载的与秦直道有关的历史名人和重大事迹数不胜数,他们跟秦直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代霸主秦始皇,作为秦直道的创始人,在世时并未实现从直道北巡九原的理想,但他在南巡途中去世,其遗体则是通过秦直道运回咸阳的(根据当时的政治情况,应该是走了一部分),了却了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孝文帝刘恒是秦代以后最早驱车走过秦直道的汉代皇帝。《史记孝文本纪》载: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这时,被蒙恬赶到阴山以北的匈奴又杀回到河套地区。六月,“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过群臣,皆赐之。”高奴在今延安一带,孝文帝从林光宫到延安走的就是秦直道。

文帝以后,秦直道更是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军事作用。正是有了这条秦直道,汉王朝的大军才会像飞将军一样突然出现在匈奴骑兵面前,让他们措手不及。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著名的飞将军李广从直道进军,杀得敌人闻风丧胆。

而一代史学大家司马迁则从咸阳出发沿着直道穿行鄂尔多斯千里之地,见到了秦筑长城、直道、亭障,领略了鄂尔多斯的美丽风光,在游览途中对蒙恬的杰作――秦直道提出过批评,曰:

“固轻百姓力矣”。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秦直道最早就是从司马迁的《史记》里知晓的。

当然,秦直道除了有英雄走过,也有美人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汉元帝时王昭君被送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从长安出发,经直道北行。至今直道沿线内蒙古境内还有昭君墓,沿途还有许多关于王昭君的美丽传说。

另一位在秦直道上走过的女子叫蔡文姬。东汉末年,蔡文姬在战乱中为南匈奴所俘,后嫁匈奴右贤王为阏氏,走的就是秦直道。后来蔡文姬思乡心切,其归汉行动因受单于所阻,不能成行,于是曹操率五十万大军沿秦直道前往匈奴边界,欲强迎文姬归汉,单于迫于压力,只得同意文姬归汉。就在蔡文姬被俘12年后,曹操派使者前往接蔡文姬,蔡文姬为曹操思慕贤才的精神而感动,毅然离别丈夫、子女沿秦直道回到中原,继承父业,参与编撰《续汉书》。

唐朝,唐高宗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秦王李世民征突厥时多次走秦直道,也曾在富县直罗一带休整,秦直道在此时的战争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的秦直道上还有李世民的遗留物,如今的沮源关在解放前人们一直都叫它贵人关,所谓的贵人就是指的唐太宗李世民。

宋以后,由于中央政权的南迁,秦直道渐渐归于沉寂、消失在历史的视野里。

秦直道最初的修建是为了御边的战争需要,但道路的综合功能使它也成了中央王朝连接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通衢大道,成为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直道和纵横于东西的驰道以及沟通印度、缅甸的宝山博南古道等共同构成了统一大帝国的交通网络,这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国是无可比拟的。我们应该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一财富感到骄傲和自豪。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