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又现西汉三人合葬墓 疑为一夫一妻一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天(1月13日)下午,马山考古发掘工作再现新的惊喜。经过考古人员六个多小时的考古挖掘,一座尚未被盗贼光顾、葬品丰富、形制完美的西汉古墓出现在考古人员眼前,从大量青灰色的淤泥里出土的10余件精美的陶制品、漆木器等,在深埋地下两千多年后重见天日。

据考古人员初步确定,这是一座汉代夫妻三人合葬墓。该墓是少见的三穴同葬古墓,这让人们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这块神秘的马山墓葬群。

西汉三人合葬墓疑为一夫一妻一妾

下午3点左右,记者来到位于马山考古现场,几位考古人员正在忙碌着,观看的群众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在一座约为2米多高的土堆上,三座南北向棺木并列在一起,棺材大小等同,宽约1.5米,长3米,墓室自东向西依次并放排放,从错落有致的排序上初步分析,该墓室主人是一夫一妻一妾。墓室内是微湿的黄土,三位民工正在用铁锨小心翼翼地将墓室内的黄土起出。

记者注意到,三座棺木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其中东侧的两座棺木与西侧的有一条宽约30多公分的过道,对此记者疑虑重重,难道这是棺椁的侧厢?那么在棺椁的北侧是头厢还是足厢?考古人员表示:由于还未对开棺清理,墓主人的头脚排列方向暂时不能确定。

据介绍,按照古代礼俗,夫妇去世后要归葬于一处,以示“生死同眠”,如果男主人纳有小妾,则夫妇二人的墓穴中还得为小妾的棺柩留下位置,寓意男主人在阴间还可继续享受生前的齐人之福。“在扬州考古史上,一夫一妻一妾的西汉合葬墓并不鲜见,一般墓室中,多为男主人处于中心部位,以示其权威和尊严,而一同下葬的妻妾则左右埋葬。”业内人士介绍说,至于该墓穴中的三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具体身份又如何?真相待今天开棺后揭晓。

椁盖板形状各异垂直交错拼接

土堆南侧,数十块椁盖板散落在一地,奇怪的是,在这些长短迥异的椁木中,有3至4根形状为圆柱体长约4米多的椁木特别惹人注意。

“这些椁木为普通杉木,但摆放方式与一般椁盖板不同,形成的几何图形尚属少见。”考古人员解释说,略长的椁木为南北走向并排摆放于墓葬西侧,略短的则东西走向填补空缺处,交错拼接成直角。那么,这一奇怪现象到底是由于材料长度不及墓穴宽度,还是另有地域风俗之说?考古人员表示,种种猜测有待深入研究。

令人惊喜的是,这座合葬墓未曾遭遇盗墓贼。在几个多小时的发掘过程中,现场尽管寒风凛冽,考古人员仍徒手清理文物。不一会儿,陆续发现了2只漆耳杯,1只漆盆,1件漆笥,以及大小不一的陶罐4个……“这些都是西汉时期的代表性随葬品。”

话音刚落,考古人员又从泥浆中清理出一只直径约20厘米的石磨,磨盘上,深深的痕纹清晰可见,整体看去,石磨制作精良,小巧实用。考古人员介绍,小石磨的出现再次佐证,千年以前,勤劳聪明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这种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了,并一直沿用至今。另外,墓葬内还散落了几枚铜钱,但因不同程度的损坏,考古人员已很难确定其表面的文字。

考古人员介绍,这座合葬墓从规模上来说属于中小型墓,但墓主人何身份?是否确定为一夫一妻一妾墓?一切得等到明天正式开棺后,谜底有望揭晓。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