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远舰已岌岌可危 业内外人士呼吁:打捞势在必行

海水侵蚀,泥沙淤积,破坏性盗拆……经远舰,这艘曾浴火抗击日寇、气壮山河的功勋战舰,在冰冷的海底已沉默115年,如今还在承受着不止一次的掠夺式的拆解。面对经远舰日渐消损的现实,业内外人士纷纷发出呼吁:采取根本性措施,对其实施彻底、有效的保护已迫在眉睫,打捞势在必行。

姜世卫,42岁,庄河市黑岛镇潜水员,有20年潜水经验,2006年以来多次“零距离”接触过经远舰。他向记者详细地描述了现场的情况:沉船点距岸边最近距离约4海里,在老人石礁东约1海里处。整个舰体离海面约13米,侧卧海底,舰首朝向西北,左舷在上,右舷在下。露出部分约40厘米,绝大部分被泥沙覆盖。船尾左侧有煤堆,周围寄生着很多蟹子、海螺等。舰面炮台等突出部分几乎被盗拆者拆没了,甚至能摸到挂在上面的渔网。钢铁外壳腐蚀得很厉害,用手就可以揭下来一块块锈铁皮。

残舰岌岌可危,保护迫在眉睫。庄河市文体局局长梁静波告诉记者:经远舰属于国家文物,任何人、任何组织不能进行擅自打捞。现阶段,我们只能对它进行“尽可能”的保护。经远舰保护的责任主体是文化部门,但文化部门没有执法权,没有专项经费,也没有必要的条件,实施有效的保护力不从心。为更好地保护经远舰,庄河市文体局一直积极与当地边防哨所合作,委托边防官兵帮助照看,发现盗拆情况,立即联系海监部门,出动执法船,驱逐非法船只。但海监部门也只能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偷盗者进行处罚,而不是保护国家文物的角度。“为此,我们迫切希望在公安、渔监、文物保护部门中形成联动机制,尽最大可能保护好经远舰。”“但即使这样,也无法阻止锈蚀和沙淤。因此,我们认为,要最终解决保护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应将其打捞出水,妥善安置。

庄河市旅游局局长齐宏升认为,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经济发展有多好,还应在于其特有的历史。经远舰历史是与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抗敌御侮的历史联在一起的,虽残犹荣。这段历史绝无仅有,经远舰的价值具有唯一性。

张一波,82岁,辽宁省委党校教授,辽宁“9·18”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从事中日战争史研究数十年,一直为警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正在住院的张教授得知经远舰遭到破坏性打捞后,感到十分震惊和遗憾。他对记者说:为了和平,应记住战争。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经远舰作为重大的历史文物遗存,如果在水下不能建馆保护,打捞应该是最佳选择。不仅可以通过搞展览,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同时可为繁荣旅游经济服务,也可作为史学界研究清末军事、战争宝贵的实物资料。“打捞经远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打捞是否可行?上个世纪末期,我国打捞业专家张智魁主持过致远舰、经远舰等四艘沉舰探摸定位。他当时曾说:日本人以炸药爆破方式野蛮拆卸了致远舰四层中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估计泥沙下埋藏的只剩下船底。残体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海水腐蚀,打捞时很容易解体。相比之下,经远舰的很大一部分还露在泥沙上面,舰身完整,打捞更有把握。针对沉舰的具体情况,张智魁还设计出我国首例特殊打捞方法:大开挖式——先将沉船周围泥沙挖出,再用浮筒、浮吊将露出海底的舰体抬起,拖离。这在当时主要是针对致远舰而设计,但对经远舰更为适用。鉴于近年来其他地方已有了打捞中山舰等沉舰的成功实践,业内专家认为:经远舰的打捞不应存在技术难题。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