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路桥启动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存发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路桥素以商都闻名遐迩,那么史前路桥的面貌如何?史前路桥人又是怎样生活的?日前,路桥开始正式发掘河姆渡晚期遗存,试图借此揭开史前路桥的神秘面纱。

400平方米探方打开史前窗口

灵山遗址位于路桥区灵山街附近的灵山东坡下,处于正在建设中的路桥中央山公园内。12月29日下午,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挖掘现场。

“这里是考古挖掘的地方吗?”记者走进一个用塑料纺织网围成的地方,只见10多名工人正在用锄头翻地,扁担挑土。

随后赶到的路桥区博物馆馆长叶祥青,让记者初步领略到了挖掘背后的奥秘。在一个开挖了40厘米左右的探方里,叶祥青用手指轻易地挖出一个拇指大小的灰黄色泥块,说:“你看,这个就是古代人使用的夹砂陶片。”与现在的陶片相比,这块陶片粗糙得像个土坯。

据介绍,此次抢救性发掘的面积总共有400平方米,考古人员用红色绳子把遗址划分成10来个考古探方。灵山遗址的发掘工作从本月22日开始,整个过程需要历时3个月。叶祥青说,现在所做的工作只是去掉表层土,土壤文化层的发掘将在明年春节后开始。

试掘发现符合河姆渡文化晚期特征

据了解,此次灵山遗址的抢救性发掘,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路桥区博物馆共同组织开展。

正在现场指导考古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马师傅说,灵山遗址沿灵山东南坡的山脚狭长分布,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现存遗址面积约3000至5000平方米。经过专家确认,该遗址具有河姆渡文化晚期特征。

在此次发掘现场的外侧,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为期1个半月的考古试掘。试掘表明,灵山遗址属于沿海孤丘地理环境,是一处史前至商周时期的村落型遗址,发掘范围内的文化层总厚度约为50-100厘米。

记者在路桥区博物馆里见识到了试掘出来的宝贝,有些已经命名放入塑料袋中,许多还散放在一个个塑料筐里。出土器物中,既有大量的泥质、夹砂、夹炭等碎小陶片,也有少量的印纹陶和原始瓷器碎片和少量的石锛、石箭头、石戈等磨制石器。

“在河姆渡文化晚期,人们做饭的典型炊具就是这种饰绳纹的陶釜。”路桥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地上展示了一块圆弧形褐色陶片。与之相对应的是,还有一块自来水管粗细、约10厘米高的一块陶块,原来这是一块和烧火组合使用的陶支脚碎片。

叶祥青介绍,鉴于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6000年,目前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灵山遗址把台州沿海地区的文化源头从商周时期上推到河姆渡文化晚期——大约上推了2000多年。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