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松县发现30余种黄梅戏手抄本(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剧本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同时发现的还有近百件古戏服。

日前,记者在随安徽省文史馆对黄梅戏发源地进行调研时,在黄梅戏发源地之一的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一村民家中,意外发现了30余本黄梅戏手抄本,同时一并发现的还有该村民珍藏了几十年的近百件古戏服。

宿松县是黄梅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收藏这些黄梅戏手抄本和古戏服的村民叫廖竟成,今年60岁。据廖竟成说,这些黄梅戏的手抄本和古戏服都是他的太爷爷和村里人在民国24年(1936年)合资置办的,同时留下的,还有一对唱戏时挂在戏台两边用于照明的七宝莲灯。“现在村里还保存的有一个建于明朝中期的古戏台,逢年过节村里唱大戏时,村民们都会聚集到这里来”。今年81岁的聊河村民廖期年说,民国24年村里唱大戏的场景,他还模糊记得。 “一个叫吴节如的师傅,带着他的戏班子在村里连续唱了8天的黄梅戏,因为吴师傅的嗓子好,观众场场都爆满。但吴师傅不识字,他唱的戏都没有文字剧本,廖竟成的太爷爷就把吴师傅留在村里多住了几天,让吴师傅唱,他就一句句地用草纸记下来,包括唱词、人物、念白等等。 ”

廖竟成太爷爷记录的这些剧本,后来就成了廖河村黄梅剧团走街串巷演出时最殷实的“家底”。 “后来我们才知道,来村里唱戏的那个吴节如,他的师傅是当时有名的黄梅戏大师胡宝林,因为剧本写得好,周边的一些戏班都来找我们要本子。 ”

记者在廖竟成家里看见,这些黄梅戏手抄本有30多种,剧本的名字有《世代仇》、《小苍山》、《白衣记》、《木兰从军》、《七仙女送子》等等。有的是草纸做封面,上面直接用毛笔写上剧本的名字;有的则比较讲究,先用牛皮纸做封面,再在上面用朱砂临摹了剧里人物的肖像;还有的则直接用当时民国时期的报纸当书皮。这些戏手抄本有的已被老鼠啃咬,还有的霉斑遮盖了文字,掉页残损现象非常严重。

除了这些手抄黄梅戏剧本外,廖竟成还收藏了当时的戏服,花花绿绿的,被廖竟成窝在了三个大木箱里,抽出来时,衣服已褶皱不堪,有的帽子都被压变形了。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