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年会武汉开幕 文物保护重惠民进入"后三峡"时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三次年会在武汉开幕,会议以“三峡考古与研究”为主题。记者在会上获悉,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已经基本结束并通过验收,从明年开始,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将步入“后三峡”时代,重点在于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三峡工程淹没涉及重庆、湖北共22个市(县),在库区长达600公里的范围内,共有1087个项目列入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是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涉及考古单位最多的一项文物保护工程。目前规划项目已经基本完成,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共出土文物24万余件套,其中6万余件套属于较珍贵文物。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会上透露,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已经委托湖北、重庆两省市文物部门编制“后三峡”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规划将以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为重点,包括地面文物的维修开放、消落区地下文物抢救保护以及出土文物的修复、展示、收藏和研究等各项内容。

现场传真

三峡考古研究吹响“集结号”

全国各地的考古学者齐聚东湖之滨,分享关于三峡文物的研究成果。大会安排了近60场考古报告,分为三组同时进行,虽然每个报告人的发言时间只有15分钟,但是其中不乏新鲜有趣或发人深思的声音。

消落区文物保护迫在眉睫

今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首次蓄水至175米正常水位,标志着三峡库区大规模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收官,同时,消落区文物保护问题正式浮出水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徐光翼说,今后防汛期内库区的水位会在145米到175米之间涨落,形成一个30米的水位回落区。当水位回落时,埋藏在水下的许多文物露出地面,容易遭到盗挖,因此消落区地下文物抢救保护是“后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悬崖峭壁之上的“蜗居”族

峡江地区是古代南蛮民族支系的分布区域之一,在讲究“事死如事生”的时代,他们的居住与丧葬文化是对应的——活着的时候住在依靠崖壁上的天然洞穴修筑的崖洞居,死了就将灌木安放在悬崖峭壁上,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悬棺葬。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的佟珊和吴春明对峡江地区现存的崖洞居遗迹进行了研究,修建年代明确的崖洞居遗迹一般是明清时期的庙宇或理学圣地等,比如著名的石宝寨、观音洞等。其他较为简单的崖洞居往往年代和用途不详,其中有不少面积不到10平方米,从洞中的修凿痕迹来看,有古人曾经在里面“蜗居”。

11处墓地遗址发现瓮棺葬

听说过悬棺的人多,知道瓮棺的人就少了。瓮棺葬是以瓮、盆为葬具,将尸体殓入其中埋葬的墓葬形式,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桂萍的报告中指出,峡江地区目前能看到的汉代瓮棺葬遗址和墓地共有11处,所用的葬具有瓮、罐、缸、盆等日用陶器。中原地区的瓮棺葬基本上是用于埋葬幼儿和少年,田桂萍经过研究发现,在峡江地区东部地区,瓮棺葬也是成人葬具之一。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