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现左宗棠纪事刻铭碑 印证太平天国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左宗棠题写碑文的中法战争名将贝锦泉之父贝元畦的坟碑

近日,漳州文物专家组在对万松关古迹勘察过程中,发现清代石壁篆刻“纪事刻铭”。经汤毓贤等文物专家考证,此碑为清朝名臣左宗棠所撰所书,弥足珍贵,对了解“南方太平天国”(太平军后期)在闽南地区活动的史实以及左宗棠在漳的政治活动提供宝贵的文物依据。

万松关附近发现“纪事刻铭”

日前,记者跟随文物专家组来到距漳州10多公里远的万松关。万松关位于九龙江之滨,地处马崎山与鹤鸣山之间的峡谷,东边就是有名的江东桥。记者在万松关现场看到,以前满山遍野的巨石经历年开采已所剩无几,所采石块堆满山坡。当年万松关下堆石为云的景观已不复存在。万松关高大的关墙被拆除,所剩不到一半,原来石砌的谯楼与炮门,亦湮没于那动乱的年代。在万松关附近的绿树和杂草丛中,汤毓贤、钟武艺在残阳斜映下找到了石刻“纪事刻铭”遗迹。

据有关的史料记载,万松关是古代进出漳州东西通道的必经隘口,有“汉唐古道”的美称。同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清军水师提督曾玉明在石码被太平军围困。后在左宗棠部下左军提督高连升、记名提督黄少春增援下,收复万松关,终于打开迈往漳州的门户。次年,左宗棠在漳州芝山山顶结营,并在城内开设善后局,依托府道筹资,赈济与抚恤流亡灾民。同时,左宗棠在漳城郊野发动捐资,埋骨义冢6处。所埋遗骸多则万计,少则千计。在厦门绅士蔡文澜的请求下,左宗棠还亲自为蔡文澜捐建的西门西湖社义冢题联柱云:“无求生以害仁,死且不朽;为厉鬼而杀贼,魂兮归来。”题额为“凛烈万古”。在漳期间,左宗棠还凭吊了万松关古战场,慨然在万松关题下篆书纪事碑铭,镌刻于关门附近的巨石之上。

印证“南方太平天国”在闽南活动

这一碑铭,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及万松关战略位置逐渐退位而被人们遗忘,在绿树杂草荒置多年。记者到万松关采访当地老人蔡水池。据他介绍,他已在线务站看门17年,文革中曾是山下龙海榜山镇岭兜生产大队队长,在指挥当年采石建桥中,硬是将篆书题刻部分留了下来,才有今天记者与专家看到的碑记残迹。

云霄博物馆馆长、文物研究员汤毓贤研究南方太平天国历史已多年。目前,他正承担省文物局“南方太平天国史迹调查”课题研究,成果已写成专著《南国残阳》,即将付梓。刻铭的突然发现,汤研究员喜出望外。他说:“我在书中写到这个碑铭,本以为早已失传,没想到在此找到原件。更值得高兴的是在本书未定之前找到了它,进一步印证“南方太平天国”在闽南的活动过程。”他介绍说:“此碑铭就刻在巨石壁上,镌刻了24个篆书和5个楷书。碑高246厘米,宽82厘米。大字为小篆体,高27厘米,宽12厘米;小字为楷书,字径5厘米。碑文内容为:“率师徒,徂岭峤,穷山穴,截海徼,龙岩复,漳州平,寇乱息,皇心宁。同治四年秋。”书迹清晰如初,线条优美,表现出古朴典美、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汤研究员还强调说,虽然落款部分被毁,但从碑刻的内容、时间和左宗棠在漳州的政治活动等方面考证,应为左宗棠亲笔所书。因根据史料记载,同治四年五月初六,闽浙总督左宗棠驻漳州,协助解决兵灾善后。直至秋季,他才接到清廷八月二十签发的诏书,携兵入粤。随后他率清兵消灭嘉应州(今广东梅州)的太平军残余。次年春,左宗棠自梅州班师,并经漳州返福州。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