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雨"冲"出宁波最大古墓 墓主是清朝名臣
“像不像人样,看看张家骧。”这是一句宁波老话,但可见宁波人对这位100多年前“郎官”的评价。
前些天,因为一场大雨,位于鄞州龙观乡大路村的张家骧墓葬被“曝光”。文保专家称,虽然墓内可能没有什么宝贝,但占地3.5亩的墓葬却堪称宁波之最,对研究明清时期浙东丧葬习俗文化,有一定历史价值。
墓主是清代两个皇帝的老师
最早发现墓葬的是大路村的几位村民。据他们介绍,一周前,天下大雨,村边上一片竹林发生了崩塌。
雨停后,村民去查看“灾情”,意外发现塌方处竟是一处古墓,坟前的墓碑气宇不凡,应该不是普通人的坟墓。
经鄞州文保鉴定,这处墓地的主人是100多年前的名臣张家骧,他曾任右侍郎(旧称“郎官”),是从二品官员。
虽然官阶不高,张家骧却做过清代两个皇帝的老师,42岁时,他进翰林院当了同治皇帝的师傅(弘德殿行走)。同治皇帝19岁病死后,他就当了5岁即位的光绪帝的师傅,跟随光绪9年,是光绪维新思想的启蒙人之一。
墓地大小相当于半个足球场
昨天,文保人员初步勘察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达3.5亩,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其中墓穴长17.6米、宽17米、高5.5米,是迄今为止宁波发现的最大单穴古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墓碑,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冬,碑文系清户部尚书翁同龢用正楷写就,笔力挺拔。
不过,至于墓葬里发现了什么宝贝,文保人员没有透露。鄞州一位文史专家根据史料介绍,张家骧一生清廉,他病逝后,人们在他的府第中竟找不到一条厚一点的棉被,也没有银两下葬。后来光绪皇帝亲赐一条御被,官府发了2000两“抚恤银”,他才得以体面下葬,葬到龙观。因此,墓碑坐南朝北走向,意思是永远面向京城,不忘皇恩浩荡。
宁波多处地名与张“郎官”有关
虽然张家骧去世已经100多年,墓地也刚刚被发现,但宁波还留有张“郎官”的许多典故和流传,特别是闹市区的几个地名,皆因他而得名。
首先是市中心的“郎官巷”。张家骧所任右侍郎旧称“郎官”,但光绪待他不薄,专门为他建造府第,这就是所说的“郎官第”。
望京路也因他而来。张家在城河上造了一座“望京桥”,意为遥望京城不忘皇恩,望京路即由此得名。
和他有关的还有新芝路。当时他在西塘河的高塘上,即现在的海曙公园附近造了一个“接旨亭”,专门迎接皇上圣旨,宁波老话“圣旨”、“新芝”不分,遂成新芝路。
此外,张家骧还是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平反昭雪的关键人物。当此案经过县、府、省三级六审、辗转反复且朝不利方向发展时,他和翁同龢、夏同善等江浙派官员,联合林拱枢(林则徐之子)等人,对抗以四川总督丁宝桢等封疆大吏和京中大僚组成的朝廷实权派,说动慈禧太后同意进京复审。在复审时,他们几人还多次到堂,关注案件进展,最后终于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昭雪。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