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回津讲述“南澳一号”探险经历 命在队友手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密切关注水下队员状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时吃住都在甲板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台风将至天空阴云密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稍事调整后张瑞将踏上新的探险之旅。摄影/谷岳

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明代“南澳一号”沉船首期发掘工作已全部结束,首次挖掘就出水上万件珍贵文物,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而更让天津市民“牵肠挂肚”的是,在参与此次文物发掘的考古队员中,有一位咱们天津小伙——张瑞。前不久,本报曾经报道了他参与“南澳一号”首期发掘工作一事,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日前,返回天津休假的张瑞再次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为读者揭秘“南澳一号”古沉船上珍贵文物出水的“幕后故事”。

水下考古·作业

潜水本身就具有专业性和危险性较强的特点,而考古则要求小心细致,水下考古的难度可想而知。

危险1:台风

“康森”过境被迫取消作业

海上作业要提防风浪的侵袭。今年的天气似乎有点反常,进入六月,南海海域还刮起东北风,队员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取消潜水作业。7月13日,台风“康森”接近工作海域,为此,考古队员都发动起来对船上的建筑和物品进行加固,准备迎接台风。14日,为保险起见,拖船将打捞平台拖回到南澳镇后宅港。15日,船长考虑再三又决定将平台拖到汕头港避风。这些都无形中影响了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直到17日,张瑞他们的作业平台才又回到南澳海域的作业面开始工作。

危险2:放漂

能见度低放漂容易遭遇危险

水下能见度低是水下发掘工作遇到的一大难题。虽然经过专业训练,但由于发掘“南澳一号”作业面位于“三点金”海域,该海域暗礁多,水质混浊,能见度最好时也就是两三米。为此,考古队员每组一般只下去两个人,每次只下两三组。到水下后,一组的两个人要相互照应,相互关注,在能见度低的时候,两个人甚至是依偎着作业,以保证能够互相照应。

“放漂”是令考古队员害怕的一件事。所谓“放漂”就是,考古队员潜水后因为能见度低,脱离了引导绳和同伴,甚至远离基线,导致无法判断自己的位置,很容易随着水流漂向远处而遇到危险。为避免这一危险情况的发生,要在船上派专门的人员观察潜水人员冒出的水泡,一旦发现潜水人员在海面上冒出的水泡超出打捞作业面,就说明其“放漂”了。这时,潜水人员会自由上升,而船上的人员要及时带着救生圈和绳索下水救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潜水人员上升过程中体力消耗很大,如果不及时救助很容易出现危险。

危险3:水母

刺伤腮帮子队员成“花脸猫”

说到潜水,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倾心于那些奇特的海底生物。实际上,海底世界潜伏着许多危险,尤其是一些美丽的水生物,会给潜水的考古队员带来危害。张瑞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水母。几乎所有考古队员都遭受过水母的袭击。水母的触手有毒,考古队员一旦碰到水母,就会被其触手刺伤并中毒。被刺伤部位会出现一排排的小红点,要疼几天,然后发痒,最好的也要十来天才能痊愈。因为水中的水母比较多,所以考古队员简直防不胜防,由于装备的原因,曾经有好几名队员的两侧腮帮子都被水母刺伤,成了“花脸猫”,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水下考古·生活

宿舍就是集装箱吃住都在甲板上

此次“南澳一号”古沉船的文物发掘工作与以往不同,大量工作都是在“南天顺”号打捞平台上完成的。“南天顺”号是一艘60米长、30米宽的打捞船,包括张瑞在内的水下考古工作队共有20多名队员,他们和参与打捞工作的广东救捞局的30多名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平台吃住。张瑞说,他们在“南天顺”号上的宿舍是一个个大集装箱,每个集装箱大约10平方米左右,里面放3张上下铺床,住5个人,再放置一排简易的写字桌,宿舍内显得异常拥挤。

对于容易受到潮汐和气候影响的水下考古作业来说,三到六月是南海的最佳工作季节。最初两个月,南海的天气还不错,温度适中,队员们并没有感到不适。而进入六月,工作海域气温上升,“南天顺”号由钢板制成的甲板就变成了一块巨大的热铁板,中午时分甲板温度不低于40℃,再加上海面上湿度大,热气蒸腾,闷热程度可想而知。张瑞笑言,与他们在海上作业时遇到的天气相比,天津前几天的“桑拿天”绝对是小巫见大巫。顶着烈日在甲板上工作的队员们炙热难耐,大伙开玩笑说:“咱们就像铁板上的烤肉,一会儿谁先熟了就先吃了谁。”

水下考古·感受

在海底与古人“对话”生命掌握在队友手中

说起水下考古,看起来不善言谈的张瑞滔滔不绝。他说,每当潜入水底,看到400年前的古船和文物,他都似乎接触到了那些曾经制造、搬运、买卖这些文物的古人,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张瑞说,水下考古是一项团队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大家发挥团队的力量,需要大家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只有队员团结在一起才能保证安全,完成工作。潜入水底工作的时候,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掌握在队友手中。因此,通过这三个多月的打捞工作,他跟队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近期,张瑞将前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报到,开展新的水下考古工作。他说,希望自己能参与下一次“南澳一号”古沉船的文物发掘工作,更希望今后能为天津的水下考古工作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