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脚下曾有河流过 长沙发现唐宋至明清护城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河道内出土的瓷壶残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护城河河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河道的剖面。均为市文物局供图

护城河,顾名思义,在战时可以防止敌方攻城器械靠近城墙,减少敌方士兵靠近城墙的可能性,在和平时期,护城河还可用作救火。近日,长沙市文物考古部门在开福区一处建筑工地上进行地下文物调勘时,发现一处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古河道遗址,经初步考古发掘,确认该遗址为唐宋至明清时期长沙古城的护城河。

文物今生工地下的河道6米宽

这个护城河遗址位于长沙市开福区芙蓉路与湘春路交界处,呈东西向弧状分布,由唐宋时期护城河河道与明清时期护城河河道构成。其中唐宋时期河道宽约6米,长约400米;明清时期河道在唐宋时期河道基础上向北扩展,而北向河岸则被建筑渣土覆盖,尚未清理完毕。

此次发掘的区域为长沙护城河的东北角,该段护城河河床东高西低,水流自护城河南部进入,经东北角河道折向西注入湘江。此外,市文物考古部门于2004年在营盘路与芙蓉路交界处一建设工地,也曾发掘出长沙古城护城河遗址。从其所处的位置、规模及走向上分析,与目前发现的护城河应属同一条护城河。

唐宋时期河道内的地层堆积主要是青灰色的淤泥,共分为两层。在河道中发现的遗物有瓷碗、罐、执壶、匣钵等。釉色以清釉为主,亦有褐釉、酱釉、兰釉、铜红窑变釉等。

文物前世近代城市建设中被填埋

长沙的古护城河旧名便河,是围绕长沙古城墙外的人造河,为古代城池重要军事防卫设施。根据出土遗物可以推测,这处河道开凿于唐五代时期,主要使用时期为宋代。

据《长沙府志》所载《长沙府疆域图》显示:明清时期,长沙城共设九个城门。城北有二,东为新开门(今湘春路与蔡锷路交界处),西为湘春门(今湘春路与北正街交界处)。该护城河遗址即位于长沙古城的东北角,西南距新开门仅百米之遥。另据《湘城访古》记载: 1924年,长沙进行近代城市建设,为修筑环城马路,该段护城河被填埋(即便河)。同时,连同巍然屹立于湘江之滨达千年之久的古城墙,在一片号子声中轰然倒塌,仅剩城南一小段城墙及天心阁被保留下来。

文物价值

此次护城河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长沙古城的演变史及唐宋至明清时期长沙护城河的规模、范围、走向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