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拆迁 街坊惦记老石碑“能有一个好归宿”

“老石碑变成了垫脚石,如今这里拆迁,希望文物部门来看看,这座石碑是否有保护价值。”近日,市民刘先生发现,迎新街57号院刻有“古刹地藏禅林”的老门楼已被拆除,他希望在地上躺了40多年的老石碑能有一个好归宿。

市民刘先生说,他家上世纪50年代末搬到了位于菜市口东南角的迎新街,“当时,这条老街叫做阎王庙街,60年代改成了迎新街。”小的时候,刘先生的伙伴有住在迎新街57号院子的,大家在院子中间玩耍,“我记得有一座石碑,比我爸爸都高。”在随后的变迁中,“石碑被推倒了,底座变成了一家的院墙,而石碑成了院子中的垫脚石。”

按照刘先生说的地点,记者昨天在57号院靠北的地方找到了这座垫脚的老石碑,由于上面已经覆盖了一层泥土和拆迁的砖瓦,露出地面的石碑仅有星星点点的小部分,可以看到其大理石的质地。

“前些年,泼盆水还能看到石碑的样子,如今已经又被盖上了一层土。”一位老住户说。院子中央还有一座“筒子瓦”大殿,略高于其他房屋。据一些老居民回忆,这里就是老庙的正殿。很多居民回忆说,早年大殿前还有一些台阶,随着各种改造,台阶如今都已经被埋在泥土里。

刘先生说,大约半个月前,几位拆房的工人来到了这里,将院门拆掉,“其中的两个人,搬走了上面刻有‘古刹地藏禅林’的长条石。不知道这个古刹的历史究竟有多长,也许条石和石碑都有文物价值,希望文物部门来人看一看。”刘先生说。

昨天下午记者咨询了原宣武区文委,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对于搬走石匾的行为有异议,可以拨打文物执法队的电话。至于院子的来历,宣南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只知道那里的确有一个“古刹地藏禅林”,但并无更多资料。

对于这座老庙,老街坊的说法也并不一样,有的说,这里曾经是佛教的一个藏经阁,但也有人说,这里就是早年的“阎王庙”,胡同旧称“阎王庙”即得名于此。但也有居民说,这里就是个普通寺庙,阎王庙是胡同中另外一个小庙。有网友考证,“1936年调查:此庙重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九月,属私建。有地一亩,房三十间。”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