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国际研讨会:宣德金牌暗示郑和船队发现美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宣德金牌”铭文 郑自海/供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宣德金牌”正反面 郑自海/供图

7月5日至7月9日,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办,来自世界各国的三百多位郑和研究学者参加了这一郑和研究界的盛事。在会上,来自美国的李兆良博士拿着自己收藏的一块“宣德金牌”宣布,郑和船队很有可能到过美洲。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的郑和后裔郑自海先生回到南京后,立刻将这个观点告诉本报记者。郑自海说,李兆良的推论在国内,在郑和船队的出发地——南京,目前还鲜为人知。

小镇上发现中国“金牌”

李兆良的“宣德金牌”已经收藏多年,最初的发现地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名叫“Asheville”的小镇。在小镇教堂附近的一座坟场的土里,当地人发现了这座铜牌。后来,李兆良用不高的价格,从发现者的手中收购了这枚金牌。

“宣德金牌”由黄铜铸造,设计相当简单,直径为7厘米,中间一个小方框,凸铸着“大明宣德委锡”六个字。

李兆良博士指出,中国古文中,“锡”与“赐”相通,“大明宣德委锡”,就是“大明宣德皇帝委赐”的意思。按照《明史》的记载,历代皇帝登基,都会派使节通报给外国的国家元首。金牌出土地点是美洲大陆原住民——印第安切诺基人的居住地。而郑和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是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南京龙江关(今南京下关)起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出海之初,宣德皇帝朱瞻基刚刚登基没多久。

李兆良由此作出大胆推断:这块宣德金牌,是郑和船队带到美洲的,并赐给了当地的土著人(很可能是切诺基人)。后来几百年的历史里,当地发生了欧洲移民对比土著印第安人的战争,金牌在战乱中丢失,直到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坟场里被发现。

如果李博士的这个推论成立,意味着将改写历史:是郑和船队在第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1431-1433)发现了美洲大陆,而不是哥伦布。公认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是1492年。

不太可能是华工带来

“宣德金牌”一被披露,就受到质疑。有郑和研究学者提出,是不是19世纪的华工或者欧洲传教士将“宣德金牌”带到了美国?

对此,李兆良的回答是:可能性不大。李兆良指出,明宣德以后,中国闭关自守了差不多400年,一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才有中国人来到美国,但几乎都是身份低贱的华工或劳工,干的是修建铁路和淘金的活计。这些中国农民因为贫穷或被胁迫来到美洲大陆,他们不可能带贵重的“宣德金牌”来到美国。传教士也不太可能,对于这些宗教人士来说,“宣德金牌”实在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李兆良说,更何况,“宣德金牌”要留存到19世纪中期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因为根据史料记载,每当有皇帝宝座易主,新皇帝总会将前一任皇帝的“金牌”回收,熔铸成铜器、钱币和兵器。而且,“宣德金牌”大部分都是赐给国外君主,在中国本土留存的可能性较小。

李兆良透露,“Asheville”小镇人口不多,只有9000人,华人更是极少,目前只有四个,也没有中国文物店,在这样一个地方出土“宣德金牌”,最可能产生的联想就是,郑和船队航行到这里,把金牌赐给当地的原住民。

当地巧合实在太多了

李兆良在“Asheville”小镇附近做过考察,发现了很多与中华文化巧合的地方。他指出,切诺基人的邻居,靠海岸的卡托巴族人以擅长制造精美陶器而闻名,这个民族制造的某些陶器式样,和中国宣德年间的“三足宣德炉”极其相似。卡托巴人在陶瓷工艺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人,这让人产生联想:他们也许得到了来自“瓷器之国”——中国工匠的指点。而那些工匠,就隶属于郑和船队,他们教会卡托巴人制造类似于宣德炉模样的陶器。

李兆良还发现,切诺基语的英文音译为“unaker”,与中国南方方言“垩泥”发音相类。“垩泥”,也就是“垩土”,是陶瓷制作的原材料;切诺基人古时候有两面族旗,白底上有红色北斗星的为文旗,颜色相反的是武旗。这在印第安人族群中,是独此一家的,而郑和船队在海上航行时,竟也使用文旗、武旗进行导航;切诺基人一般有两位酋长,一个掌文,一个掌武,这竟和明代的官制相似;切诺基人的旗帜上有北斗星,这些土著除了北斗星外,不认识任何星座,而中国古代皇帝仪仗中,也必然有北斗星旗,反观其他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历代旗子,在十九世纪以前,竟没有一面是用北斗星的;北卡罗来纳当地有一条河,名叫名叫“Santee”,与汉语中“山地”同音……

如此多的巧合交织在一起,使李兆良大胆推断:郑和船队曾经到过美洲,留下了“宣德金牌”,并影响了当地土著人的文化,不仅教会了他们制陶,而且使他们开始使用北斗星旗。李兆良说:“金牌只有一个,可能是孤证,历史学者可以不承认。宣德金牌可以假冒,美洲土著的文化痕迹,如何假冒?一个例子是偶然,两个例子是巧合,那三个四个例子又如何解释?那就不太可能是孤证了罢?”

期盼提出更多证据

李兆良博士的观点,在国内郑和研究界有没有得到响应呢?郑自海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已经有一部分郑和研究学者,对李兆良的观点表示出了关注,其他大部分学者要么不了解,要么不同意。“不管怎么说,李博士的‘宣德金牌’已经被证明绝非伪造,的确为明代宣德年间制造的。李博士的发现对于研究郑和航线很重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郑自海说,期盼李兆良能够提出更多有信服力的证据。

据了解,郑和船队在海外时,经常以某地为基地,派出多支分舰队。

前一阵祖堂山出土的洪保墓的墓主洪保,就经常率领分舰队行动。郑自海说,目前很多学者都同意,某一支郑和船队分舰队在洋流、季风等客观因素的作用下,是可能漂流到美洲大陆的,但这一假想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