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修建的"福寿沟" 使江西赣州千年遇洪不涝

    中新社南昌7月17日电(记者段长征)当中国许多城市面临“小雨成溪,大雨成河”的内涝困局时,江西赣州城却未发生过明显积水现象。这得益于该市900多年前北宋修建的“福寿沟”,如今它仍为近70万赣州市民服务。文物专家称,这是世界城建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赣州市地处赣南,依水而生,三面环水,章江、贡水在此会合,形成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赣江。这里降雨天数多,且强度大,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自唐末建城以来就常为内涝所困。史料记载,宋代之前,赣州城因多次水灾而搬迁,到了宋代,气候更加异常,每5年就有一次大的水患。

    据赣州市文物局局长韩振飞介绍,为解决当时水患,北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刘彝在此主持修建了排水系统“福寿沟”,它依照街道布局,地形特点,建成了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全长12.6公里。与整个城市的水塘连通起来,暴雨来时可调节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而干道系统则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差,把自然降水和生活、废水排入江中,形成消涨自然闭合的系统。江水涨时自然关闭,江水落时自然开启。

    韩振飞称,福寿沟断面宽约90厘米,高180厘米,沟顶用砖石垒盖,纵横遍布城市各个角落,设计科学合理,以现在的自然降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不会发生内涝。

    史书记载,公元1087年,刘彝因“善治水”,被召回京师任“都水丞”,这一官位相当现在水利部副部长。如今在赣州,一座高2.7米、重1吨的青铜雕像,坐落在市区宋城公园内,石碑上刻有光绪年间勘测绘制的“福寿二沟图”。这是该市为纪念刘彝而铸的铜像。

    业内人士表示,赣州的“福寿沟”系统,给现代城市建设设计者以启示。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单纯考虑经济增长。(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