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的重庆人"很节省" 陶器损坏箍起再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土陶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土陶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 

 

     5000多年前,聚居在巴南花溪长江边上的几户人家,挖了陶窑,自己开始烧制陶制的碗、碟、壶。穿越过数千年的历史,如今这里变成了一块肥沃的菜地。昨天,市文物考古所说,经过5个月的考古发现证实,这里是目前主城区发现的最大规模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达到了8000平米。

    碎陶片引出新石器时代遗址

    今年1月,考古队员们探查到巴南区花溪镇的长江边的一块菜地时,惊喜地发现了碎陶片。经过调查和采集,市考古所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昨天我们在现场看到,遗址位于巴南区花溪镇光明村原畜牧场境内。

    “新石器时代的出土物品大多都是碎陶片,比较完整的就是明清时期的陶器和瓷器。”这次考古项目负责人代玉彪介绍,此次总共发现了25个灰坑,3座陶窑和5条灰沟。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石器标本和明清时期陶瓷器。

    其中,有3个灰坑、2座陶窑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1个灰坑属于西周时期。

    所谓灰坑,笼统的来说就是当时的“垃圾坑”,也包括埋专用物品特殊用途的坑,灰沟就类似于现在的“排水沟”。

    钻孔箍碗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们看到,两个陶窑并排而立,陶窑的外形就像是一个巨人的“脚板”。

    “从规模以及精细程度来看,陶窑应该是用来烧制自家使用的陶器,并非烧制贩卖的陶器。”代玉彪说,也可以看出当时5000多年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当时,陶器还算是珍贵的物品,一个人不小心损坏了陶器后,为了节省,他小心翼翼地在上边钻个孔,再用东西把它箍起来,继续使用。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

    出土两件新石器时代的完整陶器

    从陶窑、出土文物等可以看出,当时这里大概聚居了数十人,有近10户人家。而此次出土了新石器时代2件完整陶器,代玉彪说,这两个器物可能是当时祭祀所使用的。

    目前,市文物考古所正在对现场提取到的碳-14进行检测和研究,研究结束后,将确定这一遗址的准确年代。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